在一个闲于时间看完《七月与安生》,想坐下来很认真地写一篇影评。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敲过字了,被生活的琐碎和敏感的心思折磨得无法多动一字,自己都觉得矫情异常。
七月与安生,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我恨过你,可我也只有你。
我想要变成你,你想要变成我。最终我们都是同一个人。
影片的每一处都细腻且温柔,我没办法用很精准的文字去形容,可它确确实实地让我掉泪。
我们故事的开始都是一样的,我们殊途同归。
生命是这样虚无并且无奈。
安生从未被眷顾过,她这辈子得到最好的礼物便是七月,而其实就算没有七月,她也会不停向前跑,没有尽头也依旧往前冲。
七月不能没有安生。安生是改变七月的方向盘。
就像我们所期盼的那样,我们渴望通过小说里轰轰烈烈的人生故事,用以弥补填满自己空缺遗失的岁月。
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你我都甚感欣慰,并能有更好的能量走下去。故事的最终真相,只有写作者自己知晓。
我很少给自己小说里的人物冠以美满的结局,死的死,伤的伤,不是生离就是死别。仿佛不给主人公一个悲惨的结局就显得自己无知天真。
无所谓圆满分裂,我们的生命,这样蓦然出现,在未来某一个时刻里戛然而止,而后被世界淡忘。悲欢喜乐仅是瞬间,何来伤春悲秋之说。
我没有那样的一个影子,无从体会到故事里的那种撕心裂肺刻骨铭心。这一生,能拥有知交已是万幸,影子更是一种奢侈。七月与安生能够彼此拥有彼此憎恶,已是备受垂帘。
朋友这个词汇之于很多人,仅仅是一瞬间的想法。偶尔的敏感思绪上头来,自私占据大脑时,友情这个词显得尤为可笑。
究根结底,人都是这样自私。即使安生让出了自己的一切,即使七月给了安生自己的一切。
我时常感到身体里有两股力量挣扎,一是乖巧讨喜的七月,让我好好读书好好上学,安安分分地做一个伤春悲秋矫情的女孩子;一是桀骜不羁的安生,无时不刻想着逃学贪玩,一出门就抽烟喝酒恨不得马上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全部疯狂一遍然后在二十七岁的时候光荣地死去。
其实我们所有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七月与安生。一个安安分分,一个吵吵闹闹。因了这样,人生多出许多未知。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七月会变成安生,什么时候安生会变成七月。
影片的代入感太强了,即使还没有看电影大概就知道结局是悲剧。安妮的小说故事风格一向如此,更何况这已经是早年的作品了,抱着看看的心态点开来看。
周冬雨饰演的安生深入人心,至少深入我心。看到那样一个自己,不顾一切的自己,想要看看世界体验一切苦乐的自己。去远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生活给了多大的耳光。
那样一种,周边的人都觉得你傻可是自己硬是要坚持的一种态度。爱情方面没有多大的感受,仿佛就该是这样,一个乖乖好好学习的七月,在朦胧的成长岁月里与另一个同样优秀的男孩子并肩而行,就像所有言情小说里写的那样。只是故事到了男女主角在一起甜蜜之后便戛然而止。生活不能戛然而止,除非你自杀。
高中,大学,毕业,像七月明信片里写的那样,二十七岁结婚,二十八岁要孩子,三十岁买房。然后相夫教子,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安生不甘于这种生活,辗转了无数男人的身侧,没有人爱她,可是她在寻找爱。她一直都孤独而倔强。我喜欢她笑起来的样子。那样痞痞的笑,仿佛向全世界宣告她的不在乎无所谓。那样一种,令人心疼无比的笑。
在家明的出租屋里,七月撕心裂肺,安生,没有人爱你,只有我爱你,你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至亲至爱讲出那样的话时,泪水夹杂的远不及百万分之一的失望难过。
“我恨过你,可我也只有你。”,私以为这句电影宣传语,才是整个故事的内核。
而故事的表象是——我爱你,所以我想变成你,所以我无法把你交到另一个人的手里。
七月与安生从十三岁相识那天起,一起度过了整个青春期,他们之间没有秘密,无话不谈,彼此信任,彼此相爱。
她们爱上了同一个男子,家明,与所有家明一样,这个家明也同样有着高大的身形和孱弱的内心,在两个女孩中徘徊犹豫着,不知该选谁。
可女孩们呢?
七月的家明,是那个会给她准备参考资料的长跑队队长,他们的一切都是如此顺理成章,考入同一个大学,毕业之后结婚生子,简直像“人生赢家”的模板一样。
可是为了完成这样的模板,从苏家明换成陈家明也并无不同。
而安生的家明,是那个让七月喜欢的家明,他本人并无特别,唯一特别的只是,“他是七月的男朋友”。
于是克制不了的,安生和家明也有了一段,一段什么呢?姑且称之为孽缘吧。
而安生又怎会不知道,把家明的玉佩挂在脖子上,七月是一定会看到的,她想的就是让她看到,让她知道家明是怎样一个滥情又薄情的人。
“没有人会像我一样爱你,这世界上只有我爱你。”,这也是安生想对七月说的。
家明更爱七月还是安生,总是被大家热烈讨论着。
可是,家明只有在看安生的时候,眼里才是有光的,家明会把护身符一样的玉佩送给安生,这还不够说明一切么。
只不过,家明和七月才是同一类人,所以他们才能长长久久,细水长流。
而安生是烈火,靠近会温暖,可靠得太近,就会被烧死。
安生无依无靠,七月安稳的家是她所向往的,和善的父母,一日三餐温饱,不必再漂泊流浪。
而七月却觉得这样的日子无聊,一眼就能看到头的样子,她更希望过安生那样的生活,每一天都是未知的新奇。
于是,在二十五岁过后,青春期的结尾,她们交换了身份,活成了另一个人的样子。
当七月发现安生和家明住在一起时,她的反应并不是怒骂安生婊子,或是祈求安生离开,她只是说了很多遍,“没有人会像我一样爱你,这世界上只有我爱你。”
“你的身体里有两个分裂的人,一个带着野心和欲望,有力坚定,试图填补你的内心伤口,一个是安静的漫不经心,颓唐的你,你本该注定成功并且会一直成功下去,但你摆脱不了骨子里的另一个力量,总是把正在上进的你往下拖拉,你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成功的人,事实上,你一直觉得自己是受伤的孩子。”
“那些信在数十年后回来看,其实并非写给彼此,那原本是写给自己的信,在信里描述所闻所见所想的一切琐事,用文字件正缓慢的生长,青涩心酸的年少时光,所经受的煎熬挣扎,青春的偏执和剧烈,这些用来写给自己的信笺,却由对方观看和保留,直到确定彼此消失。
故事的结尾,七月让家明逃婚,让她能名正言顺地摆脱那种安排好的生活,她怀着家明的孩子找到安生,然后两个女生带着孩子一起生活。
当然不是这样,好不容易想要展开新人生的七月,又怎会转了一圈回到原点,在把孩子留给安生后,她踏上了自由自在的旅途,她重走了一遍安生的流浪之路,试着完成安生环游个世界的梦想。
可惜,结局也不是这样。
七月难产大出血死了,安生将她和家明的孩子抚养长大,几年后家明重遇了安生,安生岁月静好地独自抚养着孩子,就像七月原本应该过的人生那样。
《七月与安生》有两个女主,和一个男配,家明只是她们相爱的载体,七月和安生分别通过家明告诉对方,我有多爱你。
每个女生都曾爱过另一个女生,区别只是有时候我们并不知晓。
当她和别的男生在一起了,我们莫名就会嫉妒会吃醋,会担心那人对她好不好,能不能像我对她一样好。
或许这类情感不能上升到同性恋,可确确实实要超乎友情。
我们都曾爱过女生,不,那是一种比爱更强烈,更羁绊的感情,因为恋人多会分手,可我愿意守护着你,用着好朋友的身份。
安妮的所有作品,都在阐述着大多数人性里的这样一种特点。《七月与安生》亦是,又许是导演编剧加入不一样的情感,才将这样一种隐晦的小众心思,变得大众化,最终呈现在所有人面前的,成为另外一种情感。却也是导演对于这部剧的理解,亦无对错。
七月的死亡带来了一种高平衡的妥协,所有人都向生活妥协,向生命妥协,向死亡妥协。
当你亲手签下至亲至爱的死亡通知书。周冬雨哭得很丑,却也动人无比。
很多年后,当我不再四处奔波,当我不再执着于流浪,“三十岁之前是流浪,三十岁之后就是浪了”,是否也会养一只金毛,住在老旧的建筑屋里,从清晨到傍晚,就这样过完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