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我们正在集体沦为拉低智商的“帮凶”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

01

昨天晚上,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广告,说的是又一家显示坐标为四川成都的书店即将倒闭,诗和远方已无力支撑,店主正在两折贱卖纸质书。

我点进去看了看,感觉降价后生意还不错,还有一些书已经断货了。不知道是商家的营销思路,还是真是这样,感觉店主每天限量80种书供应,似乎又有些精心策划,总之,看起来莫名心塞。

这种感觉很像过去城市中的热闹地带中的“本店即将拆迁,一元到五元大甩卖、老板挥泪、只求回本”等等的店,出售那些低廉的日常小百货。但随着网络购物的便捷,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的店慢慢越来越少了。

但如果书店如此没落,一个城市中真的会少一些宁静和底蕴。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就连我们的传统媒体也开始走向低潮期,大批的传统媒体人也开始转身走入新媒体领域。一方面自诩为这是顺应时代发展为读者服务的刚需,另一方面为了迎接新媒体时代内容的轻输出,迎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开始不断地降低自己的输出难度。

如今超过2000字以上的文章,读者基本都没耐心看完。为了满足这种彼此的浮躁,大家开始娱乐自我,对这个世界时不时报以善意的嘲笑,要么就是宣泄着情绪、要么输出着成功的方法论、要么就是无聊的展现低级趣味……

其实我们都忘记了一点,今天的内容输出者,代表着内容供应者对受众市场的分析与供给。

就像市场上提供出什么样的商品,更多人才能买到什么样的东西。如果商品本身品质不佳,等市场上充斥着全是这样的低价产品时,那些想买更好东西的人最终只能向外探寻。

就像大量中国商品在世界上现身,更多都是物美价廉以超低附加值取胜的小商品,便宜好卖,流动性很高,市场上看起来热闹极了。即使是单个商品较低的收益,买的人多了,卖方却依然能快速的回收资金,积累起一笔惊人的财富。

这些快速拥有财富的人,大多没有驾驭财富的能力。所以更多的人不过是“过路财神”,很快就会把财富消费在国际科技领域以及国际奢饰品领域,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财富,就轻易的被掏空。这种巨大的落差,使我们整体财富在向外流动,少有对内的真正提升。

今天的我们,既浮躁又迷茫,看不清未来,被迫选择活在当下,会让我们离远方越来越远。

02

我们不甘心总看着别人崛起, 总以为自己也能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总想迅速地走上捷径,快速成功才以为可以不落后于这个时代。

从正在学习知识的孩子到追求进步的知识青年,大家都在寻找着所谓干货,所谓那些可以复制的经验。不需要去思考前后的逻辑关系、不需要思考这是否适合自己,就不假思索地跳进人海,挥动着臂膀大干。

以为只有这样的行动才是自己成功的开始。

其实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每个人也是不同的,没有任何人的经验可以百分之百成为你的经验。

所有属于自己的经验,一定是自己尝试、经历、思考、提升的过程。

所谓深度模仿,不加思索地模仿,只是学习了别人成功的表象,这也就是大多数人看似努力却收获平平的真实原因。

因为你获得的方法其实并不完整,那只是成功者经过了提炼,对你讲述自己成功的部分经验而已。那些失败后的解决方案,可能他自己都已经忘了。

其实只有经历过失败,最终找到属于自己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才会是真正成功的途径, 最终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大多数人,手捧着别人成功的经验,即使成功的深度模仿,最终也会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看似成功的复制品。这种东施效颦的表面功夫,不过是为了衬托西施更美而已。

这是一种时代病。我们总怕自己跟不上这个时代,着急去寻找捷径,其实这就是不愿自己动脑筋,坐享结果着急模仿,看似勤快,其实是深度懒癌患者的大多数人。

那些现成的方法论,如果都能解决问题,那可能现在早就没有什么问题,还需要我们去解决了吧!

这些人总说心灵鸡汤有毒、喜欢方法论,得到满满的干货。结果连心灵都没被滋养到,既不动情也不走心,就像本来就干涸的土地继续深度干裂,还被硬生生的收割走宝贵的专注力,就像病急乱投医,反正短期没出人命,效果究竟如何,谁也看不出来。

今天的我们,既功利又着急,只允许自己成功却对失败视而不见,结果深度中毒还不自知,我们怎么了?

03

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我们在自由中史无前例的关注自我,个体感受从来没有如同现在这般受人追捧。

我们总是嘲笑父辈们的隐忍,肩上扛着对家庭对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一辈子都在为别人而活。但是我们这种为自己而活的态度,反而更多的陷入一种迷茫,过度关注自我感受的人是看不清周围与别人的,真正的独立和真正的自由却让人越来越孤独并逐渐失去和他人的联系。

为什么抑郁症等疾病成上升趋势,因为过度自我的人会活到一种虚无的状态,这种过度自我后的孤独,其实是大多数人无法忍受的。

艾瑞克.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早就告诉我们,其实人一直是在逃避自由的,获得一定自由的人不会无限的追求自由,反而会逃避自由。他还认为,(现代人)不是在社会中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完全接受了文化模型赋予他们的人格。他们和周围的人并无二致,完全成为了周围期待的样子。对此,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也曾表达类似的看法。

想想看,如果生活里询问普通人对政治、经济及社会的看法,人们多多少少会把自己读过、听过认为正确的报道作为自己的意见,个人和社会化程度如此一致,从另一个角度其实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只不过是在“鹦鹉学舌”。

那些受到网民们追捧的网络热文,多看几篇,就会发现套路都一样,因为更多的写作者加入了这样的深度模仿和练习中,用所谓的方法论成功实践来换取读者的认可,最后只是同质化的东西越来越多。

这个时代,写作者们也开始变得浮躁。

一个观点出来后一旦引起大家关注,马上类似的文章就会遍地而生,要不就从反对这个观点的角度思考,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正在野蛮生长,当时看到大快人心,可仔细想想,为什么我们总在两种极端的状态去思考,会不会有一种被撕裂的感觉?

世界真的不会这么简单。

当我们说着大多数人认可的话,我们也正在走向一个无比平庸的时代。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连那些持续看书的坚持分享者,都会成为别人眼中很厉害的人,被所有人神化。这其实只是了映射我们内心的恐惧而已!

我们既怕自己落后,又对自己取得的成功不敢确信。一定要有精神偶像,才敢战战兢兢地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

写在后面的话:

集体智商正在慢慢降低,谁也发现不了对方有病。

偶尔我们也会问自己,我们究竟要给世界留下一份什么样的礼物?

但也不过是想想罢了,放弃深思已经是一种常态,因为我们习惯把这样的重任交给那些拯救人类的所谓超人。

幸好还有一些人没有放弃自己,依旧成为那些透着光掩着门的地,如黑夜中的荧火虫,虽不明亮却足以看见。他们正在用掘地三尺的精神在自己的领域内,持续输出有深度的内容。

每次偶遇,都会心怀雀跃,只是这样的惊喜时刻越来越少而已。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业内最高大奖。

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优美图,谢谢原图作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工作日,工作时间一天只能回复评论5次,集中回复,不可时时关注,打乱工作节奏。 2对于恶意评论,送他么么哒。 3尽...
    Kris在路上阅读 970评论 9 19
  • 《小狗钱钱》是一本小白理财入门书,本书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理财可以让我们实现美好的理想和目标。是一本非常好...
    觐妙阅读 385评论 0 1
  • 来源:牛客网2017年校招全国统一模拟笔试(第五场)编程题集合 时间限制:1秒空间限制:32768K 牛牛和羊羊在...
    六尺帐篷阅读 3,440评论 2 4
  • 【请相信有人深爱着你】 晨露蝉鸣, 暖阳煦风, 唤你停下匆忙脚步, 驻足聆听, 你的美好, 与之匹配得...
    e207d2f4d282阅读 442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