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婚姻登记机构共办理结婚登记947.1万对,离婚登记415.4万对,越来越多人单身,越来越多人离婚。有一篇文章如此说:从数据表面上看,你是否也对爱情失望了呢?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往深一层想,这些数据恰好表明了这是爱情最好的时代。
这是文章接下来的观点:
过去的婚姻与生存绑定,以前相守一生、白头偕老的人那么多,并不全是因为爱情,在父母那一辈,生产力受限,只有两个人搭伙,分工合作,日子才能勉强过下去,职场上很少有女人,女人活下去的路只有一条:结婚生子,相夫教子。
现在的婚姻与爱情共生,我们这一代,生产力发展,职场平等化,无论男女都能凭一己之力轻松活下去,爱情终于不再受限于生存,而是重返了它原本的精神追求。所以,这不就是爱情最好的时代吗?两个独立的人,各自努力、各自发光,然后有一天看见了彼此,相互欣赏、相互倾慕、相互懂得,他们决定在一起,不是为了你可以养我,我可以为你生孩子,而是和你在一起,生命里的孤独就有了些许暖意。
这是爱情最好的时代,我们终于可以只为爱情而结婚,而每一个单身的人,都是爱情的忠义之士,因为遇不到爱情,就不将就进入婚姻。所以结婚率低怕什么?说明结婚的都是真正遇到爱情的幸运的人,祝福他们;而离婚率高怕什么?那不正好说明爱情自由了吗?不再相爱的人终于可以不被婚姻活埋了,终于可以不再相互折磨了。
婚姻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曾经我也觉得,是高房价与生活压力扼杀了爱情,其实细想也不对,因为能被房子扼杀的爱情算不得真爱,你图我的房子,我图你的生育能力,说到底还是仗着爱情名义的交易。个人意识的觉醒,大家越来越只想为自己而活,才是年轻人选择单身的原因,在活着的意义中,无论爱情,还是婚姻,都只是一部分,而并非全部的人生。
打开手机看新闻,热搜里经常是这个明星出轨那个名人离婚等等,那些所谓的为了寻找“真爱”的人,其实是在为人性的浮躁、自私找借口。有位作家说过: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然而如今,“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日子以及从一而终的爱情,似乎都成为了一种奢侈。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柯立芝效应”,它具体指:每一种雄性哺乳动物都会对单一的异性性伴侣感到乏味,但如果遇到新的异性伴侣,该雄性动物会继续表现出高昂的性冲动。科学家们做了实验,将几只处于发情期的公鼠放到笼子里,然后将几只母鼠也放进去,公鼠见到母鼠之后,表现出无比亢奋,很快就进行愉快的交配活动。
但是,经过一番“云雨”之后,无论母鼠怎么求欢,公鼠们都不为所动,这时,当工作人员重新放入几只新的母鼠之后,几只之前倦怠的公鼠,又重新变回原先亢奋的状态。研究人员重复了几次试验,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其实,人类在与伴侣相处过程中,也遵循这个道理,“喜新厌旧”是我们骨子里的天性。
从生物学角度解释,这样的“喜新厌旧”为自己创造了基因的多样性,也是一种原始倾向。但我们不是DNA的傀儡,一个人会成为怎样的人,有一半是由基因决定的,但另一半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的选择。
众所周知,父母离婚,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深远影响,是孩子一生中重大的创伤事件,所以,经常有人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肯定不健康,因为他没有得到父母健全的爱——简而言之,就是“缺爱”。
然而,在美国进行的一项对4-7岁问题儿童的追踪调查发现,其实许多孩子在父母还没有离婚之前就有更多的问题,如攻击性行为、叛逆行为、心情低落焦虑等,也就是说,并非离婚导致了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恶化,才让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那些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父母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所以他们从小一旦遇到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立马就会在感情中退避,先把自己保护起来,就觉得应该放弃,有时候明明知道对方心理需求,也无法把自己真实意图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