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种在中国尚未普及,服装通常只能用丝织品及葛麻等。丝织品当然只能供贵族穿戴,寻常人家大多穿葛麻。葛麻织品最明显的缺陷点就是纤维太硬,穿着不舒服,所以在穿以前需要捣柔软平整。捣衣在夜晚进行。这是由于旧时生活贫困,即使是点灯的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能省就要尽量节省。而捣衣一活不需要太多的光亮,能看清轮廓就可以进行,月光正好能满足这个条件,这就是古代妇女选在月夜下捣衣的原因。而且捣衣是一项机械性的工作,且单调的砧声有助于集中精力。所以在这时他们便会产生对丈夫的思念,而对于游子来说听到异乡的捣衣声,便不免会产生思乡之情。于是简单的捣衣声在诗中变成了承载无限离愁别恨的深情乐章。
捣衣砧意象的常见内涵有三:1.表达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例: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杜甫《捣衣》)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篇》)曲房理针线,平砧捣文练。(乔知之《相和歌辞 从军行》)2.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例: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渲染秋夜凄凉的气氛,例: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李颀《送魏万之京》)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二》)
关于这些例子,我总结了几个规律:1.唐朝之前几乎没有捣衣砧这个意象。2.用捣衣砧表达表达妇女对丈夫的思念的诗中丈夫多是在外打仗3.捣衣常在秋夜出现。
接下来来一个一个解释一下它们。
我想先解释第二个因为它比较好解释。捣衣砧的诗多是出现在盛唐,可能很多人想象不到盛唐那个繁荣昌盛花天酒地的世界会有什么外患。事实上唐朝的内患和外患及对抗的战争自建国起就几乎一直没断过。接下来列举一下盛唐时期发生的战争(资料来自于百度)
唐景云三年(712年)冷陉之战
唐开元二年(714年)七月 滦水谷之战
唐开元二年(714年)八月至十月武街之战
唐开元四年(716年)二月 唐破吐蕃松州之战
唐开元十年(722年)九月 唐援小勃律击吐蕃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青海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 吐蕃攻唐瓜州、长乐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十月 瓜州之战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七月 唐破吐蕃渴波谷之战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八月 唐破吐蕃祁连城之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唐袭吐蕃大同军之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石堡城之战
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六月至二十年三月唐攻契丹之战
唐天宝六年(747年)七月积石军之战
唐天宝六年(747年)七月唐击小勃律之战
唐天宝七年(748年)十二月 青海之战
唐天宝八年(749年)六月 石堡城之战
唐天宝十年至乾符二年(750年—875年)唐与南诏战争
这还算少的了初唐那段时间打得更多平均下来一年起码一场较大战争。所以有这么多愁苦的思妇也就不奇怪了,盛唐边塞诗派的产生也不奇怪了。
在解释一之前我想先解释三,因为他们之间有某种因果关系。解释这个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第一方面是工艺方面。捣衣还有一个作用染色后的布进行加工,使之柔软平整。诗歌反映出,捣衣时的布料是已经染过色的,如北魏温子升《捣衣》:“长安城中秋夜冷,佳人锦石捣流黄。”又,唐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亦云:“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里的流黄即黄色的帛布。”(见《辞源》)。而在前后劳动环节上,布帛染色的时间制约了捣衣的时间。所谓“春暴练,夏玄,秋染夏。”贾公彦疏:“秋染夏者,夏谓五色,到秋气凉可以染五色也。”既然染色要到秋季,那么捣衣也必然会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与之相应。从捣衣的另一个用途来说,《天工开物》中有记载“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故在清冷时捣衣是最合适的。冬天太冷,所以秋夜就成了一个合适的选择。
第二方面是制度方面。唐朝当时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军衣当然也是自备的。在当时士兵有每年几个月的休假时间,到了初秋就回京。而这个假期往往是士兵回家取衣服的,故士兵的妻子就得为他们准备衣服。在七月八月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便催起了捣衣声声。
根据上述两个原因,密集的捣衣声便常在秋夜响起。
好了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唐朝之前几乎没有捣衣砧这个意象。我们可以把它换个说法,为什么捣衣砧这个意象兴起于唐朝。我觉得跟上面提到的府兵制有些关系。虽然府兵制有几个月的假期,但遇到大的战争往往也是一去好几年。而家中的妻子在每年固定的时间等不到丈夫空捣衣,其心情必然是悲伤的。且在平常的时候,捣衣就意味着夫妻双方即将与对方分离,其必然会激起两人的某些情感。且没有了府兵制的假期。捣衣的时间必然会略有分散,秋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景象也会有所逊色。人们情感也就难以被壮观的景象撼动了。且用捣衣象征秋夜的情况便会减少。在历史上也能找到一些证据,唐天宝后府兵制破坏,捣衣诗也销声匿迹。至明代,卫所制寓兵于农,在后勤上同府兵制类似,捣衣诗又再度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