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出现了口痴,急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
虽然老师说,很多孩子都这样,一段时间就好了。
可是我心里清楚,老师是不想承担责任,才那样说的,这么严重的口痴,不矫正怎么可能好呢?
我有一个好朋友家的孩子,就是上了中学以后,忽然就磕巴了。
我和姐姐说,让她给孩子矫正过来,姐姐没有当个事儿。
结果这个孩子现在三十多岁了,说话依然结巴。
身边有这样的例子,我心里有了打算,一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让孩子结巴。
白天儿子去幼儿园,我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卖货,二十年前网络不那么发达,没有有效的纠正方法。
我每天陪伴儿子,认真听他讲话,听到他磕巴就马上指着能看到的东西问他,“这是什么?儿子。”
他立马反应过来,而且能流利的说出是什么。
尤其是我家面粉和大米的袋子上面有字和图,这也给我提供了便利条件。
当时我只是想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试试看,到底行不行?
没想到,我一发问,他立刻就能流利的回答。说明我的方法有效。
我一看这个孩子有救了,心里有了决定:一定要给孩子纠正过来,无论多长时间。
可是孩子不总在我身边,周一到周五要上学,放学回家就那一点时间。
有时候,周六周日,老爸老妈来了他又跟着去姥姥家。
他在老妈家,他一口痴老妈就打他,不让他磕巴。
老爸看到我总是在孩子磕巴的时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老妈一打我儿子,老爸就不让,老爸说老妈不许打孩子,人家他妈有办法给孩子纠正。
老两口总因为我儿子磕巴这个事儿急头掰脸的。
儿子比较聪明,回来的时候就和我说了这个事儿。
老妈没有文化,没上过几年学,毕竟知识有限,她的做法我能理解,但是不能赞同。
她不懂教育孩子的事儿,没办法,我借题发挥(主要是怕不让孩子去姥姥家,孩子心里有想法),告诉儿子,以后和妈妈待在一起,哪也不去,直到妈妈给你纠正过来再去,好不好?
儿子点头答应了。
我每天只要儿子放学回家完成作业,我就陪着他,包括和他在外面玩,邻居们听到他口痴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们母子。
我没有像别人一样,怕人家笑话,把孩子留在屋子里。
我想,躲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孩子的自卑都是因为有缺陷,不自信造成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正确的引导。
我有信心把儿子的口痴矫正过来。而且也必须矫正过来。
我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说,不许磕巴,不好听,怕别人笑话的话。
说这样的话有什么意义呢?无非就是给孩子的心理制造阴影,设置障碍。
我们很随性,想干啥干啥。包括他给我当老师的时候,他只要口痴我就转移了他的注意力,指着能看到的东西问他。
即使是在外面的大马路上,也能利用牌匾上的字或者路边的树,哪怕是奔跑的车,给他制造矫正的机会。
就是这样坚持了七个月,我的付出看到了成绩。
儿子又能流利的讲话了,在幼儿园里无论怎么抢答都不口痴了。
其实,当时发现孩子口痴的时候,我想把孩子带在身边 ,那样矫正能快点。
但是,我仔细思考之后,觉得不妥。
因为他幼儿园的模式,他离开那个群体,不口痴了,再回去又口痴了怎么办?
还不如这样,一边适应学校,一边矫正,这样虽然是慢点,但是毕竟是能彻底解决问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