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是一部励志电影,毕竟电影大概是这么说的:
音乐学院大一学生A因为一次练鼓,被学校顶尖乐队的指挥兼负责人F发现,挖走去了F的乐队。
F算是音乐界的“虎爸”,对音乐要求很高,对乐队的管理十分严苛。A进来以后,先是因为节奏不准被F掌嘴到哭,后经过一番私下流血流汗的猛练,A换来了核心鼓手的位置。
但A并没有因此感到安心,为了应对阴晴不定的F,他需要有更多的精力练习,很快他决定和女朋友分手,专心练鼓。即便如此,F也没有让A安稳地待下去。在一次大型演出前夕,F找来了一位新人顶替A,A不服气,为了夺回演出机会,演出前出了车祸依然坚持上场。很不幸,浑身是血的A搞砸了。无法控制情绪的他当场和F打了起来。最终校方以暴力逼迫学生为由开除了F。
A后来被邀请为一位同样受此待遇而自杀的学生作证、指控F。A是否照做,电影没有指明,但他肯定是矛盾的:被F这样逼迫是事实,从技能提升角度来说是卓有成效的,但是这种成长方式是可取的吗?——这大概是影片想要表达的背后意思。
后来,A在酒吧遇到F,俩人终于有了有一段气氛轻松、节奏平和的对话。F说他并不想只是做一名指挥,他真正做的工作是逼迫队员们超越自己的极限。他一直讨厌“还不错”的说法。当被问及“难道逼迫就没有一个极限吗?”F说:"真正的xx永远不会气馁。"
在俩人分开之前,F邀请A参加自己乐队在林肯中心的一场演出,A答应了。本来以为接下来天下太平,没想到,随着演出的开始,剧情又发生了扭转。F临时换了演奏曲目,而A根本就没有练过,也没有谱子。硬着头皮瞎敲了一阵后,F又泼来一盆冷水:你根本不是天生的这块料!A随即下了场,带着委屈和愤恨和父亲拥抱后,转身上了台,拼了命按照自己的节奏带着乐队演奏了精彩的一曲。连F都目瞪口呆。
一曲结束,没有等到场下出现掌声,电影就开始上演员表了。
所以,它是一部励志片吗?我看不如说是记录了一种现象,引发了一场思考:这种虎爸的教育方式是否应该被歌颂?自我的成长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每个人思考后都能从中得到自己的答案。
我的想法是:人只有从内到外去选择、并坚定做一件事,不必担心别人怎么想,他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为之努力、不断超越自己。
成长从长远来说,是自己的事情,是一个人的事情。但你必须专注,放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