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一直以为我们是朋友。
到后来才发现,我们只不过是算熟悉的陌生人。
——————————————
和A住一个宿舍快一年了。
随着整个研一生涯渐渐走到尽头,我们同居的日子,竟然也悄无声息地晃过了那么久。还记得去年9月刚开学那阵,我们带着对研究生新生活的憧憬,带着对新环境的好奇,组建到了一起——一个不到15平米的空间,构成了我们每天的主要活动范围。
虽然之前我们已经同班4年,却说不上多熟,但新学期的开始,新生活在即,我以为,既然有机会还能继续做同学下去,也算是缘分吧,未来的三年,我们何不好好过:好好相处下去,像亲密的朋友那样——既然环境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便利:我们朝夕相处,见过彼此最邋遢的时刻,也分享过许多悄悄话语——所以我们应该更亲密。
我也真的想更亲密些。
我们的确或许曾经亲密过。
真的只是或许,我不确定,那是不是我单方面的一厢情愿。
而偏偏那种不确定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让我不得不去正视:我们看似亲密,实则渐行渐远。。
就像从一个点发出的两条射线,距离越来越远,却永远不会相交。
——————————
虽然本科同学过四年,但我对A的印象,其实并不多。
初次有些熟悉,应该是大二上英语课那会儿,我们一个班,上课也刚好坐到了一起,课上课下难免会有些交集,但真的说不上多熟,最多只是后来碰到了,会开始比较亲热的打招呼了,随便聊上几句无关紧要的话题,再无其他。
大学的生活就是这样,你没有踏足的时候,对此满心向往,无限憧憬,而当你真正进入之后,才发现,再多的聚会,活动,看似其乐融融,大家相谈甚欢,其实都敌不过高中时候几次打球,闲聊,传纸条,甚至大吵一架来得有感情。
因为那时的我们,单调也纯真,心里最严重也最迫在眉睫的,也是最唯一的目标,就是高考。没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利益冲突,即使有,和高考比起来,都会显得不值一提。
所以我们更能交心,相处地也更愉快。
可后来,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生活并不只是成绩、考试和琐碎的感情。
还有很多很多的寒暄、聚餐、有意义没意义的活动等各种,随之而来的,也有勾尔虞我诈,也有勾心斗角,也有虚度看不清道不明的小心思小手段、闲言碎语。
虽然有人说,校园里的这些小手段和真正踏入社会后的比起来,真的只是九牛一毛,但是,有些时候,也更让人寒心。
因为我们此刻还留有真心,付出了感情,我们不希望,彼此的关系,就仅仅只是表面上的和平。——
每个人都不是封闭的个体,再看似冷漠的人,内心总会有那么哪怕一点点角落,希望得到,哪怕 一点点的关注和友谊。
我也是如此。
但我并不善于交际,活动圈子也小的可怜,所以,基本不会踏出友谊的第一步。
我那时候和A就是这样。
仅仅算是稍微熟悉的点头之交。
真正熟悉起来,应该是在大四保研之后。
当时我们班80多个人,有40多个保研名额,真的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的保研率,那是在别的专业为仅有的几个保研名额争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们只要是想读,并且不挂科的,基本都可以享受到这样的福利,有种坐享其成的感觉。但是,这么多名额,最后居然都没有用完,也的确也有些浪费了。成绩好的、能力强的都争取外保了,最后留在本校的其实也不是很多,其余的都是该工作工作去了。
所以我们这些本校保研的,自然站到了一起。
A就是那个时候找上我的。
来询问我关于宿舍的事情。一个电话约到了操场上,围着操场转圈圈的同时,聊了很多——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聊到了一些话题:关于人际关系,关于对某某同学的看法,记忆关于今后研究生三年的舍友问题。
A既紧张又焦虑——她把舍友这件事看得很重要,仿佛是天大的事情,真的是要一一甄选,挑选最合适的。
我清晰感受到了她的紧张情绪,也明白她的焦虑。
只是相比起来,我自己显得随遇而安很多。
新环境也好,新舍友也好,于我,其实并没有多少关系,哪怕最后等着学校随机分配宿舍,也没关系,相反,我或许会更喜欢那样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可以尝试着,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我唯一想的,就是不管何种环境,最主要的是,要自己学着去融入。
或许这样的我,在A的眼里看来,真的是个很随便的人吧。
但是我也享受这样的随便。
学着去融入,去尝试,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她和我说到她现在的舍友D,也是保研的,但是她告诉我,她不想和那个同学继续住下去了。
当时我很惊奇,既然那么担心新环境,和熟识的同学住在一起不是更好吗?就像我,我们宿舍也有一个保研的姑娘B,早就默契地达成共识:还要再做三年室友。
可那时,A却说她不想。
我问为什么。
她给的答案是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就是因为住在一起久了,发现了彼此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所以产生了审美疲劳?
我能理解那种心情,尽管我不赞同那种做法,但也无权干涉。
所以我们组建到了一起。我,A,还有我的室友B,我们三个都是本科四年同窗,最后还有一个舍友,不能确定。
聚在一起的时候,小B不明就里地问A,怎么不叫上D一起,A当时找了个理由敷衍过去了,B又提议说,还有C啊,也是我们的同班同学,而且也保研了。
B不说,我也忘了C了,当时就觉得可以,虽然不太熟,但反正大家都是同学那么几年,想着A应该也没问,也就一口答应下来。
没想到,A后来又给我打了电话,专门说了关于C的问题。
她和C都是班委,也曾经共事过,所以比较了解,她没有明说什么,但一通电话下来,我大概听明白了她的意思:她也不想和C住。
我不置可否。
真要说我自己,说B ,我觉得我们都无所谓,我们都觉得不是大问题。
——————————
最后我们还是住在一起了,我,A,B,C四个人,组建了一个宿舍。
开始都是美好的,风平浪静,我们相处地其乐融融。尽管也会有分歧,但都是一句”随便,我都行“就都一笑而过,仿佛我们都在包容着彼此,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段友谊。
我们享受这些相处的过程。
我们一起上课,逛街,寻猎美食……挺开心。
我也希望一直这样下去。
然而并没有。
A对C的不喜渐渐表露出来,尽管说实话,我和B 对C的有些做法有些行为也很不赞同,但我们都没有多想,我也有无法忍受的时候,但是我也在告诉自己两个字,包容。
渐渐地,我不光感受到了A对C的不满,同时也感受到了A对我的一些情绪。
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她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总是喜欢据理力争,同样,对我和C,她也开始据理力争起来——仿佛是一定要争出个高低才罢休:她的语气总是那样冷冷淡淡,高高在上,有时候看你的眼神都带有不屑。
那时候我才清楚地感受到,有些东西,在一点一点发生着变化。
我不是个强势的人,也学不来强势的样子,所以很多时候都比较随意,说好听点是随和,但不好听带你是没有主见吧,但主要是不想看到别人为难而已,愿意随波逐流。但是,我想,就是因为我这样的随意,激怒了A。
她对人的态度,清晰地表现在了言语中。
她对B极尽温柔和友善,却每次轮到我和C的时候,一讨论什么,她总要反驳甚至据理力争,总之一定要把我们说到无话可说才罢休。
渐渐地,我不太和她辩驳,也不想辩驳。
有些东西,是勉强不来的。
正如我后来也发现,A对着许多人,都能笑得明媚灿烂,一脸无辜,可转头,可能就是一个白眼。
她看似迁就,却一点也不迁就。
至此我才深深明白,她为何如此重视室友的选择,如此不满别人,因为很多时候,她把自己的喜好,表现地太明显,也太强人所难。
她所引以为傲的强势,我不敢苟同。
我曾经一度以为,我们会是最好的朋友,到后来才发现,我们只不过是彼此生命中一个匆匆过客,甚至连过客算不上,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别人曾经是否把你放在心上过?
我们只是比较熟悉的陌生人。
仅此而已。
不再强求,也不再叹惋。
——————————
有知己二三。
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