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第二本东野圭吾的小说,看完以后的感觉是:虚无无谓。
说的是一对夫妻,八岁的女儿独自在家,被入室盗窃的小偷残忍杀害了。凶手是再犯,假释期间作案。妈妈认为杀人犯一律要判死刑,坐牢毫无意义,强烈支持杀人须偿命的观点,并围绕这个专题,不断进行研究采访论述。然后,在一次采访中,发掘出一起22年前的命案隐情。一对中学生,谈恋爱偷尝禁果,女孩怀孕了,两人年少无知,待婴儿出生后,即捂死并埋葬在树林中。但此后两人良心不安,一直受到良心的折磨,女的生活极糟,成了惯窃犯,男的成了一名医生,拯救生命,并救了一名未婚先孕欲自杀的女子,并结为夫妻、抚养非亲生儿子。秘密暴露后,采访者(即那位女儿被杀害的妈妈)力劝两位杀害自己婴孩的男女自首,但却被男的岳父因想隐瞒女婿昔日过错而杀人灭口。
小说探求的是:如何面对生命的非自然死亡?应如何对待和处置杀人犯?无论凶手事后如何反省、多么后悔,逝去的生命都无法复活。是应该取消死刑,通过判刑或其他方式让其赎罪?还是应该对杀人犯一例判处死刑?
元芳,你怎么看?
我觉得全书的核心重点故事,年轻的中学生,因为年少无知的过错,为了隐瞒真相和自己的前途,共同将自己刚出生的婴孩捂死并埋葬,过去了22年,一直也在忏悔赎罪,应该能够得到原谅。如果采访者不那么坚持要两人去自首,自己也不会被无辜杀害,死得完全不值得。因此,我觉得不看情节、不分轻重,绝对地坚持杀人犯必须得判死刑,也是不妥当的。
这本书虽然也有虚实结合、多线嵌套、埋有伏笔、前后呼应,有一定的阅读吸引力,也有一些悬念,但是因为结局交待比较仓促、令人意外,而且死亡原因、杀人动机合理性不足,故事的启发意义也不大,并不令人满意。
可能这也是作者突出描写生活中的意外,很多种意外构成了我们的命运。而且面对死亡和犯罪,各种的观点,也很难说孰是孰非、谁对谁错。面对无常,我们唯有抛弃虚无,心灵不要被各种十字架束缚禁锢枷锁,让身心自由。
因此我想这虚无的十字架,所隐喻的道理,不仅是罪犯需要背负十字架,也劝诫受害人和受害人家属,心灵不要因为他人的过错和犯罪而蒙上尘埃,难以走出摆脱受害者心态,自身反而被无形的十字架所封锁,过着虚无的人生。
人生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不受到伤害。犯了错,勇于承担面对,就可以放下。被伤害了,要明白这不是你的错,不要责怪自己,坚强面对,并鼓起勇气,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改善社会,就能从中得到快乐,不再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