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扫阅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思考》,没做梳理,束之高阁。
昨日,翻阅,忽然醍醐灌顶的舒畅。人与人是有磁场的,职业生涯中志同道合的同行也是有磁场的,遇之,人生之幸事。此瞬,李老师书中,说出了我很多职业感受,而我,遇到了同道之人的感觉。
他提到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理想的教育,应该让学生现在就幸福。这个幸福是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这份幸福必须有科学质量观支撑,可持续的质量,整体的质量,和谐的质量,是方法、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质量。
他劝年轻老师胸襟再开阔一些,他提到,人与人的距离,最后就是人格的距离,其中胸襟便决定了人格境界的高下。当遇到工作中的碰撞和冲突时,如何更开阔、更平和?苏东坡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从容闲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迈恬淡,应该成为教师的常态。教师真正的成功是做反思型教师,一种教育的状态,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把教育当事业,第一,研究,第二,创新,对教育的所有现象,都能够以一种研究的眼而是结合自己每一天的每一个教育行为(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进行分析、比较、质疑、琢磨、提炼等等。一个把教育当事业的老师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他谈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和童心的教育。爱心,“有爱”不等于“会爱”,而“会爱”是一种教育智慧。教育者的童心比爱心更重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素质教育只有真教育才能真正实施实现,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人格只能用人格去铸造,情感只能以情感去点燃,而能力也只有靠能力来培养。
他提到“伪教育科研”的十大表现,句句诛心。一、迷信权威,亦步亦趋;二、“课题”崇拜,华而不实;三、眼睛向上,追赶时髦;四、故作“特色”,烂贴标签;五、说做各异,阳奉阴违;六、冠冕堂皇,以售其奸;七、论著晦涩,不知所云;八、职称论文,虚假写作;九、虚张声势,热衷操作;十、“科研”牟利,以饱私囊。他提出真教育真科研,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实实在在进行教育科研,应该有激情,但不能仅仅是激情。应该超越激情,有更多的反思,以及反思后的行动。这个行动,是朴实无华的,而且持之以恒。对于一线老师来说,与其写“论文”,不如写教育随笔、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
他谈到阅读,真正的阅读是一个心灵激荡的过程,“生命的体验”,读到自己,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读到问题,是从不懂到读懂必然的阶段和过程,一个个问题的产生,让思想之鹰展开了飞翔的翅膀。
这本书,都是李老师日常的一些教育感悟,平实朴素,就这么入心了。他的书中,没有多少大道理,有的只是一个个教育的细节,却读出了他的爱,读到了满满的感动。他每天坚持上好一节专业(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这份坚持,除了点赞,我真的找不到任何词语可以形容。若想让自己的教师生涯有些幸福感,其所行所思所为是否可以让血还微热的自己有些启发和行动呢?(文/虞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