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马克·李维的朋友一定有不少,似我,从声名赫赫的《偷影子的人》开始。虽然对于《偷影子的人》记忆中那清新温情的余味尚存,但也已然如同书架上微微泛黄的纸页一般变得陌生了。通过互联网,很容易了解到这位作者的传奇人生,从二十几岁就开始陆续在不同的领域取得要人的成绩,而专注写作之后,作品不断,部部畅销,同时也在其它创作中取得颇引人注目的成就,这样的履历怎能不叫人叹服。对于“马克·李维是当代法国最成功的畅销小说作家”这样的评价应该没有人会怀疑吧。更令读者欣喜并时刻对他的作品充满期待的是,他的文笔细腻,不失幽默,还总是巧思不断,勇于尝试不同的题材内容,且游刃有余,你绝对无法通过一部作品了解他,因为他的野心太大,思维太活跃,技巧更是变幻多样,从《偷影子的人》到《伊斯坦布尔假期》,再到《如果一切重来》,一个是温情治愈系,一个是烂漫四溢的寻爱记,一个是紧张刺激的悬疑穿越作,每一部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他让我们看到,他以世界公民的角色,对不同地域与民族、不同年龄层、不同历史文化都抱有宏大的包容心。他总是可以极其轻松地在不同作品中融合多种元素,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灵的震撼。你无法单一地定义马克·李维的写作类型和文风,喜欢他的读者,一定和我一样对他未来的新作,只能是大开脑洞,给予无限期待。
当然,我们有理由猜想,马克·李维对悬疑的热爱有可能会越陷越深。在《如果一切重来》之前创作的《伊斯坦布尔假期》其实已经有了一点悬疑的味道,但并不是主调,说实话,《伊斯坦布尔假期》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步尝试,得益于作者成熟流畅的文笔,小说读来是轻松欢快的,但整个故事没有什么亮点,结局更是早就在预想之内,就像看了一部烂俗的爱情片,打发一下时间是无妨的,看到男女主人公最后幸福地在一起了,大家乐一乐,笑过,不留痕,毫无深意,读完波澜不惊,我甚至怀疑它就是一凑数的。继《如果一切重来》之后的新作《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据说也带有悬疑色彩,并且男主人公与《如果一切重来》中的主角同名,待我看过之后,如果有突破和亮点,我一定会在这篇文字的后面再续上一段的。
而此刻,你绝不可错过的,是《如果一切重来》。
这本被我拖延了很久才静下心来徐徐展开的小说,在两天的时间里彻底征服了我。对于一本带着悬疑基调的小说,我争取不剧透太多,虽然本人还蛮喜欢适当地预知剧情,但我也知道很多人未必如此,我绝不想因为我一厢情愿的殷勤推荐,而让一些朋友失去了自己认真享受一本好书的兴趣。
《如果一切重来》紧紧围绕的是一起谋杀案,交织了爱情、友情、时间穿越、跨国犯罪、独裁恐怖、儿童成长等丰富的元素,在这本书中,你可以读到如何选择爱人,如何坚守信仰、道德与真相,如何面对几乎被人遗忘了的惨痛历史。故事节奏明快,情节跌宕起伏,文字一如既往地流畅而不失幽默,无怪乎,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正本书。
男主人公安德鲁·斯迪曼是一位知名记者,他实现了少年时代的梦想,为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刊效劳,深以为傲。从默默无闻地在基层坚守,到步步高升,如鱼得水。他算不得完美,也不是什么英雄,他胸怀大志,却也终还是一个平凡的码字人。他调查报道了两起重大的新闻事件,一件发生在亚洲,一件与阿根廷历史上一段骇人听闻的独裁统治时期有关,前者让他名噪一时,后者将他与死神拉近,两者都与儿童有关,都令人悲痛。他凭借着这些有影响力的报道,虽于己是名利双收了,但也给很多未曾料想到的人带去了伤害,引出了更多的受害者。可贵的是,他有新闻人对文字、对真相的顽固热忱与执着,颇有原则性,也热爱生活,当然还很聪明。当他遭遇谋杀,醒来后却回到了两个月前,是上天给了他一次重生的机会吗?是哪些他曾经忽略过、错过、破坏过的人与事将他带向死亡?凶手是谁?他的同事、妻子、上司、两起报道的相关利益者与受害者都成为了怀疑的对象,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在好友的帮助下,一一排查,他也得以重新认识了对他人生十分重要的一些人,理解了另一群无辜的间接受害者。而越靠近真相,越是悲伤,人性之恶引人悲怆,母性之爱令人动容,他还是没能在重生中阻止谋杀,那么“重生”之时他又改变了什么呢?一切都隐藏在细节中。
书中有两句话在脑中一直挥散不去。
当一位曾经偷袭过主人公、经历过家庭破碎的男人哭诉自己的悲惨故事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曾凝视过春天的大自然吗,斯迪曼先生?我们有时竟会怀疑冬天仿佛从未存在过。”春天固然美丽,人又怎会遗忘了刚刚离开的冬天,更何况冬天还会到来的?有些时候,人当然会。有多少人生活在由政治、民主掩饰的霸权之下,醉心于追名逐利,沉溺于物海,抛弃了信仰与文化,无视总在不断重演的历史与人类必将面临的灾难?在阅读书本后半部份的过程中,我一直伴随着强烈的悲伤,虽然渴望解开真相,却始终怀着对各个人物的怜惜,也包括真凶,而不敢面对结局。
合上书本后,我仍是哀叹不断。而当我再次翻开书本,试图拾捡出喜爱的词句时,没想到,开篇之初,作者送给读者的那句引自杜芳夫人的“人若能如弃绝他者一般自我信赖,必将幸福。”竟牢牢地抓住了我的眼睛。老实说,一开始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十分拗口,“自我信赖”与“幸福”这样的字眼,感觉造作得有点令人反胃,只当一句冠冕堂皇的鸡汤文,一扫而过。然而,看完整本书,被强烈的悲伤压抑得无法平息时,这句话,却给了我很大的力量,精神一振。脑中浮现出大家都非常熟悉一个画面,那是两只互相取暖的刺猬。人性往往使人们相互排挤却又相互依赖着,书中很多人物的悲哀也是源于此的,而自强自大的过程,不正是对抗人性弱点的过程。“幸福”无从定义,但坚定的“自我信赖”,自然可以解开“不幸福”的枷锁,使人得到自由和满足。当我放下对文字符号的主观偏见,我突然意识到,每个人物身上惹人忧伤的故事背后,主人公顽强的重生意识里,都在以最粗暴有力的方式唤醒人们觉悟的意识。钥匙就掌握在人们自己手中,还有什么不能释然的。
我还很喜欢作者在开场时描述案发当天经过的那一小节,从暗杀者的角度(全篇唯一不是从男主人公角度出发的部分)来“讲述”完美犯罪的过程,模糊了凶手的性别,没有透露任何动机和身份,但明显是位心思缜密的初犯者。使用极为简练的文字在作案场景以及凶手内心独白间快速跳转,让人目不暇接,一下子就成功营造出了非常好的紧张悬疑气氛,吊足了胃口。于是,即使紧接就放慢步调,用很大篇幅慢慢塑造主人公形象,我仍是向上了发条一样,不敢怠慢,始终绷紧了神经去寻找蛛丝马迹。佩服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开场,给我挖了很舒服的坑,在里面接受各种折磨,还乐在其中。
读这样一本书,你或许会同我一样,想起《忽然七日》、《摆渡人》、《解忧杂货铺》、经典电影《蝴蝶效应》,甚至是一些看似全然无关的书籍或内容,我不愿罗列那些使我联想起它们的细节,更不用比较谁与谁,毫无疑问,这些作品都十分闪亮,马克李维的《如果一切重来》当然也非常成功,同时也是独一无二的。不过,当眼前的文字与脑中的其它书籍或影像产生联系时,频率越高,所收获的阅读成就感自然也会越强。唯愿,若你可动心,也能拿起这本书,享受属于你的阅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