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100万次的猫》是日本作家佐藤洋子的代表作。它是一本带有儿童哲理与思辨的绘本,绘本讲述了一只猫的传奇,传递了爱与生命的价值。
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钟老师融合信息技术以及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一、教师借助反馈器收集数据以及通过实物提示机(如:智能手机)来收集学生小组讨论所记录的“小组合作单”情况。
课堂上教师三次借助反馈器进行收集数据。
1.通过孩子讨论虎斑猫的一生分成几个阶段所反馈过来的答案,教师让孩子们去发现答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不同之处得出了:爱上白猫阶段。进而老师问学生那爱上白猫阶段是人生中很重要的还是不重要,教师给予学生一分钟的讨论时间,然后请学生用反馈器进行选择,反馈器显示100%重要。在起初教师让学生找相同与不同之处,答案相同的其实这些学生的想法是相似的或者接近的,答案不同的即学生有着不同的想法,对于学生而言,是种新状态,钟老师能巧妙地根据学生的新状态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同样在第一选择前教师给予学生一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在这过程中,想法相似的或相近的学生被同化,想法不同的学生认知需不断调适、修正,他们认真听别人说的时候,开始慢慢地吸收别人的东西,不断地固化了概念。
2.“失去爱的人,我们还能活下去吗?”31.25%学生选择不能,68.75%学生选择能,教师通过反馈器收集到的数据:31.25%学生选择不能,68.75%学生选择能。钟老师请两个孩子说出各自选择的理由,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否可以通过多提问,对话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对话与思考在学生之中碰撞、升级呢?
3.“知道爱很重要,所以,让我们学会爱亲人爱朋友,爱自然爱阅读……好吗”反馈器100%学生选择好。对于第三次使用反馈器收集数据,个人认为最后一次没有必要。
课堂上教师两次使用实物提示机或智能手机进行收集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所记录的“小组合作单”情况。
钟老师将(1.虎斑猫的一生有几个阶段?2.虎斑猫的爱是什么?)两次的“小组合作单”的记录情况通过拍照形式,非常方便地将身边素材转化成课堂教学材料,来呈现学生学习所得的内在思考。这种生成性的资源即是课堂中一种美好的回应。
二、课堂上钟老师两次采用了小组合作活动。
1.虎斑猫的一生分成几个阶段?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建议:①听见每个成员的声音。②请一位同学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小组合作单”上。③交给老师。拍照上传。(30秒思考,小组合作讨论。)
2.虎斑猫的爱是什么?小组交流建议:①阅读绘本28-31页,邀请一位同学读故事给大家听。②讨论:虎斑猫的爱是什么?从哪些文字和图片中体会到的?③请一位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在“小组合作单”上。拍照上传。全班交流讨论。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钟老师对每组组员分工明确,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做到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让学生从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
在最后的情感升华环节,教师用自己崇拜的学者杨绛先生的视频来告诉学生,与虎斑猫不一样的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继续爱着。爱是一种选择,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呢?让孩子在课后与父母亲进一步进行爱与生命价值的探讨。
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钟老师教学环节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让我们一起研讨反思,一起学习,让我们的课堂从没有技术到简单运用技术,再到熟练应用最后抵达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