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开始,产业互联网开始成为行业内的火热概念。相应地,产品经理C、B端之分的讨论也变得格外热闹。一时间,C、B两派泾渭分明,仿佛是两个物种似的。
但是随着B端产品逐渐进入大众视野,B端产品经理具体的工作内容也浮出水面,再加上产品设计的系统化趋势,C端和B端产品经理的共通性也就更加明显。某种意义上来说,C、B端之分,和社交产品、工具产品一样,只是产品经理的一种分类方式罢了,两者在本质上的能力要求还是一样的。
C端产品是指面向消费者、个人用户的产品,以服务广大用户为目标,对于产品优秀与否的衡量指标一般是日活月活、用户体验等维度,根据产品功能的不同,又分为社交、工具、内容、游戏等不同领域,例如每天都用的微信、用来浪费时间的某音等等,都属于C端产品。对于C端产品经理来说,直接面向消费者,需求提取简单,路径较短,功能较为单一,再加上C端产品竞争激烈,所以C端产品经理的大多数工作是在做功能和体验优化的事情。
B端产品的“B”是“Business”,则是指商家或者企业客户,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例如企业的ERP、CRM、OA,以及阿里云、腾讯云等。由于B端产品往往是企业整体采购,会面临一个“客户”和“用户”的问题,一般认为,出钱采购的是“客户”,落实到具体使用的人则是“用户”。因此,B端产品只要搞定了采购方,就可以产生利润,而真正使用产品的底层员工的呼声,往往由于传递路径太长而被忽略掉。B端产品经理更关注业务价值,对于用户体验的苛求相应要低一些。
但很显然,随着业态更加成熟,C端需要考虑的格局越来越大,B端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化,这一个演变过程,代表着B端和C端产品经理,产生了极大的相容共通性。
首先是B端产品越来越精细化。让B端产品精细化最简单粗暴的原因,就是竞争变强了。随着产业互联网被越来越多的提及,更多的人开始入局这个相对门槛较高的领域。竞争让这个比较“慢”的行业突然快了起来,如同一处渔场,突然来了鲶鱼,还是涌进了一大群。
竞争是提高质量最好的方式。过去,只要搞定了老板,就能把软件卖出去,而传统老板一般自己也不怎么用这个系统。现在不同,不仅员工更愿意使用体验更好的产品,老板对于产品的要求也变得更高,这么一来一去,B端产品的用户体验就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地步。虽然体验还是排在业务之后,但很显然,如果还是做一个巨丑的UI,一定没有竞争力。
于是,B端产品为能够有更强的竞争力,开始在用户体验上下功夫。毕竟做B端产品,流程上的创新空间很小,但体验上的提高倒是非常容易。(这个容易是对比来说的,因为之前实在是太低了,就好像90分进步到100分比较困难,但20分进步到60分还是相当容易的。)用户体验的提高完全能够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那B端产品要提升用户体验,该怎么办?当然是和C端取经啊!这也是大多数B端产品经理的想法,说回来,很多B端产品经理都是C端产品经理转过来的,搞细节优化,正是轻车熟路……
其次是C端产品越来越系统化。随着整条产业链的成熟和完善,产品在设计中要考虑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例如一款无人售货APP,在做产品设计的过程当中,就要考虑到与上游供应链的配合,甚至要对接上游的ERP系统;再比如一款物联网终端产品,在早期立项阶段就要考虑到数据层(数据处理)、网络层(数据传输)和感知层(数据采集)的联动。
与之相对应的是,“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倒是越来越细分。过去可能一个产品经理就是全部的决策者,而如今则是有一大堆“用户产品经理”“商业化产品经理”“数据产品经理”等等,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如此细分,以至于都没有了做“产品”上帝的快感。
但是,岗位的细分也并不代表思考量的减少。随着产品的体系越滚越大,即使是某个细分的产品岗,也需要整体考量产品的上下游体系。在这样的情况的下,C端产品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了B端产品所拥有的一些特质,倒逼产品经理学习更大格局的思考方式。
所以说,产品设计开始进入“大格局”时代。
这“大格局”有“三大”:
1.关联产品大;
2.结构体系大;
3.思考范围大。
大和小其实是相对的概念,需要辩证地看待,C端和B端不应该分得那么清,甚至还有人专门搞派别。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最底层的需求分析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商业思维能力等,无论是做什么产品,都应当是共通的。
人生,不能自己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设限。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思考,欢迎拍砖,其中一定有思考不周到的地方,也希望能够一起集思广益……
文/亨哼 一个正经的互联网产品人
微信公众号:亨哼阵地(ID:hengpaper)
用创业者和公司人的视角探索行业与商业
题图来自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