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已关闭两年(自己可看)的网易博客里寻找一篇旧文,恰好看到《去花山,不走寻常路》,贴上来,重温,仿佛重游了一次。
(文中图片由文友"太湖风徐徐道来"提供,在此感谢。)
花山在哪里?问度娘,说在木渎镇的西北,离藏书镇只有6公里的地方。知道了大概方位,就想去花山一探究竟。
周六上午,一行人从吴江出发,同去的还有另外两对夫妻。
跟着导航行驶,汽车居然停在天池山门口。买了门票,刚进入景区,同行的一对夫妇建议,不走寻常路,去走捷径。
这是怎样的一条捷径呢?没有路,只有茂密的荆棘、树丛和险峻的山石。这对夫妻按照先前走过的大致方位,带头行进。他们是爬山档,有备而来,各种装备都比我们强,哪像我穿着中裤,露出小腿,也不像先生穿着紧绷绷的牛仔裤……拨开密集的草丛,一脚探入,腿肚子被刺条拉出锯齿形的口子,很疼;裸露的胳膊碰到树叶或者杂草,奇痒;阳光直照在脸上,火辣辣发烫。
走捷径,艰险。大家互相照顾,互相搀扶,翻过一座座山峰,越过茂密的树林,边爬山边赏景。累了,歇息一会,擦擦汗,继续前进。
终于到达顶峰的亭子。登高望远,山下的景物隐隐约约,对面的莲花峰却像在招手。见此情形,一行人像打了鸡血般,兴致勃勃地往莲花峰而去。
莲花峰是天池山的最高峰,被称为“吴中第一峰”,因突兀在顶上的巨大石块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而得名。莲花峰的一侧是花山,另一侧便是天池山。至此才明白:花山与天池山是同一座山的两个侧面。
现在,我们要去真正的花山。
莲花峰下有莲花埂,沿此小道蜿蜒而下,半山腰有座山崖拔地而起,陡峭壁立,被称之为“秀屏”。秀屏的下面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石。据说为了乾隆帝来此登山,山中僧人在一整块天然巨石上,一夜之间凿出53级石阶,使峭壁成为通道。
不管是虚假的传说还是真实的记载,仅凭“天然巨石,人工开凿,一夜时间”这样的字面想象,就能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伟大工程?
五十三参石下面是“洞天”、“福地”。花山的特色是崖刻,山上到处是古人游历后留下的文字印记。去翠岩寺的路上,就有诸如“隔凡”、“华山鸟道”、“穿云栈”、“御碑”等40多处摩崖石刻。只是,我们来不及一一细看,仅拍些照片作为留念,以此说明我们曾经来过。
翠岩寺建于东晋,曾经的辉煌建筑在特殊年代付之一炬,只剩下一根根矗立着的石柱和匍匐在地的石础,似在仰天叹息,诉说不平。后人非常形象地把翠岩寺遗址称为“苏州圆明园”。
绿树掩映中的翠岩寺有很多参天大树。据说两棵板栗古树是康熙和乾隆皇帝当年亲植的,被称为爷孙树,历经几百年依然蓬勃地生长着。它们的旁边有一古井——怡泉,用此井水泡出的茶水清冽香甜。在古井旁的茶室里,我们要了一壶热茶,喝一口,果然清香扑鼻,怡心怡神。又每人吃一碗“菩萨面”,吃得啧啧有声,意犹未尽。难怪当年的乾隆帝,吃了菩萨面,大加赞赏:“菩萨面真乃天下第一美味!”
彼岸花点缀了翠岩寺。从天池山到花山,一路上,唯有翠岩寺到处可见红艳艳的彼岸花,它们或孤零零的一两枝,或是火红的一大片。惊艳的同时,不禁要浮想联翩:翠岩寺是端庄肃穆的寺庙,而彼岸花开得那么娇艳,它们组合在一起,想要表达什么?
彼岸花美得惊心动魄,令人不敢靠近。
除了菩萨面的香味,翠岩寺还有一种香——桂花香。中秋时节,桂花的幽香阵阵袭来,醉倒树下的一群人。
翠岩寺是我们在花山停留最久的地方,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魅力,让我们恋恋不舍。
支公洞在翠岩寺附近。相传东晋高僧支遁慕名天池花山,不远万里,来到花山,隐居在此,感悟禅机,参研要理,开场布道,以行教化。支公洞掩映在嶙峋的山石中,如果没有指示,很难发现里面的玄机。出于好奇,我们在支公洞里逗留一番。
般若波罗蜜心经刻在巨大的石面上,它的对面便是“般若亭”。坐在亭子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心经,心里一片纯净,感觉尘世间的纷纷扰扰瞬间消弭,进入到最高境界——忘我。
返回的时候,我们沿另一条路拾级而上。站在“指间亭”遥望,对面山上的凉亭只有巴掌大,这是我们最早爬上去歇息的地方。现在,我们从另一个山头绕回去。
这次去花山,不走寻常路。逆向,而且走小路,尽管疲累,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讲真,如果眼里的风景千篇一律,哪有惊喜可言?假以时日,再去花山,当走寻常路,对比一下,不知会有何种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