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道理我早就知道了」
「这些道理谁都懂,还用你教我吗?」
大家对这样的说法一定不陌生吧,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不缺道理的国家,诸子百家千百年来给后人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道理,许多在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的三岁小孩都能有模有样的说出几句颇具内涵的话,学生们也都知道写作文的时候加上几句名人名言能够给文章锦上添花。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领导甚至陌生人,都有意无意的给我们灌输了很多道理:
你犯错时有人教育你「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受挫时有人安慰你「失败乃成功之母」,就连获得成功后也会有人提醒你「骄傲使人落后」。
似乎关于我们人生的每个细节,都能够找到几句道理与之对应。可是,事实真的就像人们所说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吗?
知识的错觉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知识共同体当中,而且我们无法区分哪些知识是内化了的,哪些根本不在我们脑袋里。我们自以为那些有关事物运行规则的知识是印在自己脑袋里的,而事实上我们从周遭环境及他人身上获取了很多。这既是认知的特征也是认知的死结。
在知识的错觉中,我们倾向于认为人之所思即吾之所思。
——《知识的错觉》
你在生活中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几个年轻人,给他们一个话题,他们可以如一场辩论会一般,旁征博引,谈天论地。这在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很普遍的情况,因为人与人的交互比以往来得更加频繁和便捷,知识的共享化程度也随之提高。真因为如此,在这个讨论过程中,他们所说的话,所用到的论据,有多少是他们略知皮毛,有多少又是真正理解的,或许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充斥着各种短视频、自媒体、心灵鸡汤等等信息来源,我们有太多的途径去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和道理,但这些知识和道理往往只是碎片化甚至是断章取义的,这让我们产生了对自身知识储备情况的错误判断,认为很多东西已经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殊不知大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难以察觉的,这常常导致我们经常会对自身不甚清晰的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这种状态也容易让人在面对重复的知识和道理时,产生抗拒心理,从而无法进一步去了解真相。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一本书,或者听一场讲座,在这一个过程中,有一些观点能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得到了我们的认可,此时内心有一种收获的感觉。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对曾经引起自己共鸣和认可的观点却已经记不清多少,也难以在需要的时候使用出来。
有人会说,「我又不具备过目不忘的能力,时间长了,自然会忘记。」
你看,我们基本上是不会忘了怎么行走,怎么说话的吧,这一个比较并不严谨,但也能表明一个真相,就是我们一直在做某件事情,一直在用行动去验证、去理解我们当初所学的某个知识与能力,这是我们能够长期掌握并提升它的关键所在。
在实际情况下,我们脑海中有太多的知识和道理,并不符合我们自身所认为的「知道」,其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甚至是理论的初级层面。
我自身对于以上的情况是有真实体会的。我曾经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却不自知,对自身知识情况错误的判断可没让我少吃苦头,我虽然感觉自己在知识获取和储备上存在问题,但这种感觉始终处于朦胧之中,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久而久之,我便接受这样的情况,放弃了挣扎。
直到我遇到了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才意识到如何去做出改变。
所谓「知行合一」,指的不是简单的认知与实践的关系,「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从本意来说,「知」是指我们的良知,「行」是让我们遵守道德的实践,由此引申出去,我们要对一件事物、事理做到真切的了解,「知」和「行」就必须是统一的。而我们许多人正是把「知道」和「行动」区分开来,总是停留在「知」这一层面,才会错误的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和道理。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里,人自然是知道了一件事情然后再去行动,但是「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有多少人能够清晰的判断自己对一个事情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能够行动的程度呢?又有多少人因为判断自己对一件事了解程度不足而永远不付诸行动呢?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情况,最后很多事情永远的停留在计划之中。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
当我们对知识和道理的所谓了解和知道达到了确实的程度,那必然是体现在行动上的;相对的,我们能够把事情确实的做好,那体现的便是对其中道理的真实明白的「知道」,「知」和「行」是不可分离的,「知」是开端,「行」是终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用一个大家都听过的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一定层面上,我认为和它「知行合一」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你思维中的「真理」需要「实践」来确认无误,你对知识道理的「知」也离不开「行」去体现。
总而言之,知识与道理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意义,还在于它在行动上发挥指导作用,得到真真切切,明明白白的还原。
所以,我们学习知识,听取道理,并不应该只是浅尝辄止,或许你已经给自己计划今年要看多少本书,补习多少节课,也善于从环境中去吸收知识,但希望你不要简单的停留在知识的输入,忘了行动上的输出。只有你完整的经历了「知」和「行」的过程,你才能称得上是对某个知识和道理理解得明白和真切。
写在最后,时代在变化,并不是说我们都要和王阳明一样励志做圣人,并用一生去践行「知行合一」,这是个人的选择问题。但纵使百年,千年过去,有一些前人的道理依然深刻的影响着今天的世界,或许我们能够将之称为「法则」。如今的社会,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能够接触太多的知识,听到太多的道理,这或许会让我们陷入信息的「旋涡」,难以抓住要点,更难以认清真实的自我,如果有一条道理能够称之为人生的「法则」,去帮助我们指导和理解其他的知识道理,帮助我们更清晰的活着,我认为,「知行合一」足矣。
愿大家,知,无不行,自觉之行,便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