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开始
今天,2017年4月15日,在简书,我开启了写作之路的第一步。
说实话,写下第一句话,我如释重负。
在写作开始之前,我设想过无数无数,在怎样的平台?挑选怎样的话题?要确定怎样的风格?靶向于怎样的读者群?
可是越多的想法,于一个尚未开始的行动,只意味着越多的束缚和枷锁。
完美主义的倾向是拖延症的重要成因之一。很多事情你都力求完美,可是完美的定义可能过于沉重,沉重到举不起一个开头。
还好,此刻,我开始了。不管怎样,无谓完美。
我总算是迈动了向前的第一步。
惶惑
我要写些什么?
前段时间,我偶得一个观点:写作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因此,我有了写作的念头。
可是当一切就绪,双手放在键盘上时,我不禁遐思,我应该写些什么呢?
我的初衷,是为了学习,为了自我的成长。但当此刻我意识到,我在写完一篇文章后,点下发布按钮的那一刻,看到它的,将不止我一个人。
即使除我之外只有一个人看到,对他而言,我的文字也是会有影响的,或多或少。如果是这样,我希望我的文字,影响尽量是好的。
我就这样初步确立了我写作的目的:
于我个人而言,写作是为了记录自我的成长;
于他人而言,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对他人有确切的帮助——我的方法论能是有效的,我的价值观,是能被认同的。
我能写些什么?
此时此刻我读大一。刚刚结束了一场重大又惨烈的命运战役,在最最蓬勃茂盛的年华伊始。
这个时间点让我写下每一行字的时刻都感觉心虚。
我大脑空空。
我脑海里可怜的知识碎片几乎都是没有联系的支零孤岛,有联系的知识点也仅是前十八年应试教育塞给我的浅薄废料。
我之前也有阅读,作为消遣,张爱玲、巴尔扎克、严歌苓、莫泊桑……感动过震撼过流泪过,然后呢?他们归他们,我归我。
读完《高老头》,并不能让我对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阶级有更多的可说出口的理论或观点,顶多只是让我脑海中有个模糊的群像。
那么,我不禁自问,这样的我,写下的文字,究竟能带来什么?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我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可我不知道,我要怎样写作一本书,甚至不要说一本,一篇足矣。
文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吧。
那每当我在写作的时候,就当做我在和你们说话吧,我也没有兴趣为人师,只愿你们读到我的文字的时候,就像是在和老友谈天,能在我的方法论中受益;能在我的闲话中,分享我真实的心情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