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并不是哑巴但一声不吭的孩子吗?我见过。
那是一个男孩子,长得非常清秀,但是没法看清他的眼睛和眉毛,因为他总是用右手像搭凉棚一样挡着眼睛以上部位。就连他的同桌近两年了也没有见过他放下右手露出眼睛额头的时候。他从不说话,连点头摇头的动作都吝啬不给。也就是说,他生活在这个集体中,但从来没有跟这个集体的老师和同学说过一句话。
起初,我是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学生的。开学第一周,我就发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于是点名要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了,但是右手依然圈着自己的额头部位,没有放下来的意思,让人疑心他的右手是跟额头长在一块儿了。我有些不悦,觉得他在耍酷。等了半天也不见他说一个字,只是默默的低着头站着。我有些恼怒了:“你怎么还不回答呢?大家都等着呢!”他还是没有动静,同学们一副见怪不怪的淡定样子,课代表站起来告诉我:“老师,他从来不说话的。我们同学快两年了,没有一个人听他说过话。”好吧!这么有个性,我也是见识了。
山城的冬天,寒风凛冽,教室里没有空调,全靠关着窗户挡点风。轮到他坐窗户下的位置时,他就把北边的窗户打开着,那风像饿极了的野狼直冲进教室里,冷得大家直打哆嗦。没人能叫得动他关窗户,请也罢,骂也罢,他兀自不动充耳不闻绝不搭理。最后是一个霸气的政治老师制服了他:“你再打开窗户来,我就把你赶到教室外面去吹风,吹一节课。”然后这个老师亲自把窗户关起来了。他在政治课上没有再打开 窗户,但是下一节课他又照开不误,同学伸手去关,他站起来护着不让接近,就是不说话。
他的书和作业本永远是干干净净一个字也没有。上什么课,他桌面上就整整齐齐的摆放着该科目的书本,但从不翻开,更不会提笔写字做课堂笔记,从来不交作业,但是考试居然还能及格。其实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啊,怎么会这样呢?
学校开展“万师访万家”家访活动时,班主任第一个选择去他家里。我们一行人按照约好的时间到达他家所住的街道,刚好在小区门口碰见他妈妈,一个胖胖的看上去没心没肺的中年妇女。她碰见我们竟然说:“老师们来了,你们在这里等一等啊。我到那边的读书郎店里去排队领个书包来。”说完不等我们回答就扭着胖胖的身子一路小跑到前面的读书郎去了。我们顺着看过去,那店门口已经排了长长的一条队伍,足有五十米长,几十个人,店门口的大喇叭喊着“免费领取读书郎书包”,震耳欲聋。我们几个老师见此情景面面相觑:走?还是等?
等了近二十多分钟,他妈妈终于喜气洋洋的拎着个蓝色小书包过来了:“没骗人!真的是免费的。”哦!把我们抛下就为了领这么一个劣质的小书包?这是个什么样的妈妈 啊!
好不容易进了家门,撞入眼的是客厅里摆放的几张全自动麻将桌,再一瞥,客房还有两张呢!那妈妈也没有泡茶的意思,估计是麻友们快要上场了,我们在这里有些碍事吧。我们就这样站了几分钟,说起他家孩子不说话的事情,她才叫我们坐下,听了也不着急,淡淡的说:“这孩子不是哑巴,小学的时候还会讲话,后来就不讲话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不知道。你们也看到了,我这为了赚点钱,家里开了个麻将馆,每天都很多人,吵吵闹闹的,估计他吵烦了,就不想说话了。”
“你不担心吗?他这样不说话。”
“没啥担心的呀。他又不是不会说话。”
“......”
原来准备好的家访提纲都派不上用场了,人家都不当回事,我们又能怎么样!孩子为什么不说话,家里吵当然是一个原因,父母对他的漠视,对他的无回应,会不会是更大的问题呢?武志红说:无回应,就是绝境。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在这种绝境中长大的人,当关系中缺乏回应时——譬如对方没及时回复自己,会习惯性认为,对方不喜欢自己。但这多不是真的,去沟通就会发现,对方是有自己的事情而已。要是童年有很多缺乏回应的情景,那么提醒自己这一点很关键——你很容易将对方的不及时回应视为不喜欢自己。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西班牙则有诗歌说: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武志红老师还说:观察你自己和身边人,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你会看到,那些拥有丰盛饱满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有感染力;而人际关系匮乏干瘪的人,生命力也容易是匮乏干瘪的,哪怕他们是天才。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所以大家务必要重视回应这件事,回应,就是光。
孩子需要在和母亲等抚养者的互动中,逐渐发展出一个清晰的、坚韧的、复杂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