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方面我们总是存在一些误区。一方面是知识的深度,另一方面是知识的应用。
经常会看到许多文章写到一些大神是如何剽悍,一年读好几百本书,刺激着人们的求知神经。于是很多人也立志要追随大神的脚步,给自己定下目标,规定一年内完成多少本书的阅读量,然而这样做真的好吗?我估计大部分人也仅仅是定下了目标而已,至于执行,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普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各种内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记忆力会有所下降,在读完一本书后,隔一段时间就忘了书中所说的内容,并没有形成深刻的记忆。因此对于知识的把握也仅限于浅尝辄止。既无法回忆起内容,也无法将看到的东西应用于处理日常的问题中去。即便读再多的书,也依然没有让自己有所改变。
这种现象的存在源于我们并没有真正掌握读书的方法。
首先,就阅读量来说,一年读几百本书,也许可以让自己了解更多的东西,拓宽了知识的广度,但这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并没有增加知识的深度。阅读一本书,是需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作者所引用的文献资料来分析和理解他所提出的观点和思想,剖析整部书的思路结构。
所谓的广度并非是一定要看许多的不同类别的书来增加的,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些文献我们都可以去找来进行扩展阅读,既然有所引用,必然是作者经过深入思考后才借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些资料的解析,不仅可以了解作者的意图,同时也在一个主题上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对这一主题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的方式才是在广度和深度上同时有所提高。
当知识在体量上增加后,并且掌握了关于这一主题的许多概念,再结合深入思考的习惯,读书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效率就会越来越高,它会形成一种惯性。同时,对于其他类别的书籍来说,方法是共通的,我们理解陌生概念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这样下来,一年读几百本书就不成问题。
我相信,那些大神级的人物都是在找到合适的方法之后,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才能做到知识储备量大,阅读效率高,从而总结出那些发人深省的道理。
其次,看了很多书,也学到很多知识,但是一到生活和工作中,却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应用。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面对,尤其是在阅读了鸡汤式的书籍之后,那些看似让人产生共鸣的道理,到了应用时,却成了无用的信息。
这跟人的天性有关,人们总是喜欢把别人总结的东西拿来往自己身上套,不合身的衣服你以为穿上出去了能不被人笑话吗?你以为那些道理说的都对,很符合自己的现状,但那只是别人走过的坑,总结出来给自己看的,你的路仍然需要你自己去探索。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拿来借鉴,但不要生搬硬套。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千变万化,普世的规则只适用于比较容易处理的事情,然而特殊问题还是要特殊对待。同一件事情,也许别人用这个方法去做就可以完美解决,而换做你就不能成功。那些普世的价值观没有一个能真正给你具体的方法怎么去做。知识应用这方面,除了技能类的可以套用,剩下的要自己灵活应对,只要自己人生的大方向不错就行。
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正的目的就是提醒你,不要盲目崇拜大神,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管是读书还是做事,我们都应该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