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孩子们成绩没出来的时候,开始流传这个聊天记录。每个家长看到之后,都是会心一笑。这当然是用调侃的方式点一点家长的痛点——低分,家长的打骂,老师的态度,带着一丝玩笑,却又耐人寻味。
我的老邻居是心理咨询师,还就这个问题专门做了解答。大意就是家长如何,老师什么心态。当然,从专业角度看,有很多的标准,随之引发孩子的心理反应似乎也可以量化。问题是,现状虽没有那么夸张,但你能说这样的现象是个别问题吗?
孩子的成绩家长很难不去重视,还记得以前我对桌在孩子考试之前如坐针毡,家长的焦虑更甚于孩子了。焦虑有了,奋斗当然必不可少,最后揭盖子,谁能完全不关注?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不管现在如何解读,家长的内心,对于这个未来是很难免俗的不关注。
不过现在看来也有了一种趋势,就是大家都在表现对孩子成绩的超然,只不知,这个超然在看到孩子成绩的时候能不能依旧?
妞的成绩出来较晚,我在简书里先预习了朋友们看到成绩的状态。梅子说,很意外的发现,孩子的语文成绩不再倒数反而是优秀,惊喜;钟予说,孩子的99分没达到平均分标准,给班里拉后腿了;洁说,考完试一直在经历着孩子的被比较;彦蕊说,做了一回小学生,感受着孩子不断被打击的痛,其实豆门门功课都在90以上……
成绩不仅不能被无视,反而跟情绪紧密相连。从梅子看,给孩子自信收获了丰硕成果,我佩服她的耐性;钟予正处在一年级的抓狂状态,唯老师马首是瞻;洁御女有方,已经开始享受淡定;彦蕊越来越贴近孩子,能够感受孩子情绪。这时候,成绩虽然是一把尺子,每个人对这尺子已经不是只有打打打,夸夸夸。
昨天妞妞终于返校了。妞爸上午去接的时候,我说,我还是很关心成绩,你记得告诉我啊。说完,有些许的不好意思。妞爸倒也配合,很快给我发过来,数学100,语文97。我说,不错呀。妞满意吗?却再无消息。
直到下午妞打电话来,才感觉到她情绪真的很低落。我问她,对成绩不满意吗?嗯。因为没考了双百?嗯。你们班有没有双百?没有。那语文最高分多少啊?99。99分,98分多吗?不多。数学100分多不多?不多,十多个吧。我说,那你考得相当不错了,为什么不满意呢?嗯……
快下班的时候,看到别的家长朋友圈发了奖状。突然恍然大悟,妞不高兴,是因为最后也没有评上三好生啊。回想自己上学的时候好像得个奖状非常轻松,怎么妞这么想要,最后还是没能如愿呢?跟同事一说,她说,学习成绩只是一方面啊。我一想也是,但还是为小妞的失望有些难过。
想想小妞的学习状态,也真的如老师所评价的,缺少了一点拼劲。我平时经常戏说,你的精力有50%用在学习上吗?妞说,一定有20%。没想到快到期末了突然对奖状感兴趣了,奋起直追,克服了漏题,粗心毛病,对于小妞来说,真的已是非常不易。
综合妞妞上学以来的表现,还真的达不到三好生的标准,学习成绩忽上忽下,虽然考试表现总还过得去,基础却是不扎实的。个性也非常调皮,绝对达不到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标准。
晚上到家,妞早已忘记自己的挫败感,开始给我展示她的试卷,并且忐忑的问我,妈妈,今年我的手抄报应该不会再被老师展览了吧?我看到她的在意,赶紧说,你画的好,一定会展览啊,看你用心不用心了。是不是只要展览就是一个学期呢?妞认真的点头。看来,不管多么调皮的孩子,被认可都是开心的。那么三好生的愿望,是不是也应该被我利用作为提高学习动力的武器呢?
作为家长,我们都喜欢看孩子的问题,考了双百,说,你这次侥幸,一次还不一定呢,甚至怀疑是不是真实水平。考了99,眼睛一定盯着那个出错的地方。其实,只有孩子内心有了目标,才可能成为奋进的开始。
我到底怎样让小妞有学习的动力呢?路漫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