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控制的本能。在书里作者还提出人际关系的一大杀手——“凡事听我的!”生活中,我们太渴望驾驭一切,包括对别人的控制。
教养孩子,你连他吃什么饭,穿哪件衣服都管;与伴侣相处,对方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要干涉。然而,成年人的世界,每个人都各自为营。
任何干涉与控制,本质都是挑衅。不管是以爱为名,还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控制欲都是摧毁关系的炸弹。
我们拼命地想要改变别人,别人拼命地厌恶着,对抗着。倒不如松松手,允许别人做他自己,也把自己解脱出来。
反生存的本能,管理专家刘船洋说:“想要成功,就要与人性的弱点对抗。”而在《反本能》中,作者提出了更精准的观点。
那就是我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更需要对抗一些群体中的本能反应。为什么有人可以独立思考,抓住别人抓不住的风口?
为什么有人能打破经验,在激烈竞争中寻得出路?答案就在于,他们敢于打破社会禁锢,完成更高级的进化。而做到这点,需要我们开启“理智脑”,不盲从,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1. 反从众本能。看书时,有个故事,很戳人心。一位母亲为了引起关注,在网上伪造了孩子被老师惩罚跑步后吐血的校服。
一时间,网友们群情激奋,而作者本人,也是想都没想就加入了声讨大军。可很快事情反转,警方通报这件事不过是那位母亲的自导自演。
作者反省道,自己本来是很客观的,结果不知不觉就被大众影响了。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个体的智慧,会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原始社会,人类过着群居生活。可时代进步了,大家却没有在进化中,摆脱从众的本能。然而只要稍作观察,你就会发现,只有独立思考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这种人不会跟风行动,拒绝情绪传染,能分辨是非真伪,做事前都会多想一想。正因为思维独立,他们才牢牢抓住了生活的主动权。
2. 反惯性的本能。在书里,作者还描述了这样一类人。他们本能地睡着,本能地醒来,本能地工作,本能地吃饭,本能地打开手机,本能地点着赞……
驱动他们生活的,不是理性判断,而是一种动物性本能。但作者说人作为有思想的高级生灵,不应像动物那样活着。
必须打破这种日复一日的循环,让自己从麻木中醒过来。每天都学一点新东西,探索一点新领域,打破一点旧常规。把每一天过得精彩充实,才不辜负自己来人世间走一遭。
3. 反偏见的本能。看书时,看到一个很扎心的概念——信念固着。作者说我们对待人和事的看法,很容易固化。哪怕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也会找各种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
比如有人认为,学法律的人,都丧失人性;学经济的,会把一切当成交易;老中医那套理论,全是自欺欺人。
一个人的观念越是偏颇固着,视野就越狭窄,思维就越停滞。如此一来,我们将永远走不出自己框定的思维牢笼。
恰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言: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事物的虚幻假象,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
然而,偏见看似顽固,却也并非没有破解之法。4个方法,带你走出思维的泥潭:加大对人的了解、广泛学习扩大视野、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锻炼思维的深度。
请相信,当我们智慧多了,偏见自然会少。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蝎子请青蛙背自己过河,青蛙害怕蝎子蜇自己。但蝎子信誓旦旦地说:不会的,那样我自己也会掉进河里淹死。
可游到一半,蝎子还是蜇了青蛙一下,导致它俩很快沉向水底。快要淹死的蝎子很懊恼,对青蛙说:对不起,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
生活中,我们太多人就像这只蝎子,拿天性毫无办法。可《反本能》告诉大家:“只要方法得当,我们都能进化成完美的自己。”
所谓成长,本质上就是与本能对抗的过程。任何时代,只有持续升级的人,才不会被轻易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