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以前我小觑了明朝,看完此书方知其宏伟恢弘。一个持久了两三百年的王朝,中间既有繁荣、胜利、正气;亦有凋敝、惨败与阴邪。历史有趣的就是在这来来回回的博弈中,道义精神的永不磨灭,历史规律的永恒不变。在此,我存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以人物性格的角度,记录二三。
二、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最初本是穷苦人家的放牛娃。为生计所迫曾辗转为和尚,后来饥荒和压迫,最终他连和尚也做不成了,云游了几年加入了红巾军。在农民军里,他是一个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还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
将军——统率之人,必有更多素质要求。其中战略、远见、理想、勇气、气量等等皆不可缺。
后续,朱元璋大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这些都是很精彩的战役。他不仅个人强,周边的人也都很强。他有贤内助妻子马皇后;身边大将如云、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朱文正、耿炳文、参谋刘基、李善长等等,我仅选部分介绍,详细的还是看书吧。
陈友谅,敢作敢当,但心黑手狠,胆大妄为,不重义气、背信弃义、骄横暴力。最终被诱敌深入的伏击给干掉了。巧的是那场鄱阳湖决战真的很像赤壁之战,果真历史来回重现。
张士诚,有勇气、意志坚强、却无大志,但他的的确确是个大好人。他待人宽大,免除了江浙一带的赋税。但他的过于宽大和无主见也使得他无法成为枭雄,而只能做一个豪杰。乱世中小富即安的思想可是不够生存的,在这种历史的淘汰赛里,只有胜负。
此处引用下朱元璋的战略分析,果真知人知彼啊,所以最后的赢家是朱元璋。
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马皇后,一心一意对待朱元璋,贤良仁德。在朱元璋称帝后乱杀大臣,马皇后“刀下留人”救了众多开国功臣。在教育子女上,也是要求他们生活简朴、用功读书。
这样的女子不知道为朱元璋笼络了多少人心、培养了多少子女人才啊。
常遇春,先锋大将,冷静观察形势,勇猛敢站,擅长骑兵突破,但却嗜好杀戮。后来常遇春主动向陈友谅挑事,活埋了降兵三千,带来了很多麻烦。
可见,一个人的缺陷会很有可能导致大问题出现。
徐达、善谋略、身先士卒、令出无二、为人谨慎,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治军严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他是大破元军的关键人物,他也是活到最后的人之一了。
朱文正,善防守、排兵布阵。有军事才能,却不懂为人,性格乖张,心胸狭隘,最后竟然因为分攻奖赏不满而勾结张士诚,最终被囚禁。
刘基,神机军事,年少好学,运筹帷幄,准确判断。陈友谅进攻,其他人都在建议撤退之时,只有他在坚持,并且提出了诱敌伏击的策略。在多次战役中,他的判断甚至比朱元璋的判断还要准确。“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我看来他甚至比诸葛亮的成就还要高呢。不过,可惜最终死于政治斗争中。
学习和实践从来都是成为一个有所建树的人的前提条件。
三、总结
最后引用下原文对优秀将领成长过程的总结:
第一个年级要学习的是军事理论。所有想成为名将的人,必须要学习一些经典的理论知识,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等。
第二个年级学习的内容是实战。这是极为重要的,那些理论学习的优秀者如果不能过这一关,他们就将被授予一个光荣的称号——纸上谈兵。
三年级要学习的是冷酷。 成为一个名将,就必须和仁慈、温和之类的名词说再见。他必须心如铁石、冷酷无情。
四年级要学习的是理智。
五年级学习判断,准确判断并决策。
六年级学习坚强,那些最优秀的人能够从失败中爬起来,去挑战那个多次战胜自己的人,这就叫做坚强。
明朝的建立,经历了好几场大战。战场千变万化,胜者的智慧,败者的教训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毕竟从人性、历史规律上看,一切都还是有章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