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在赤贫中长大,14岁离家, 独自闯荡世界。
在激烈的竞争中, 这位年轻的犹太小贩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当时广大农村地区的零售贸易还刚刚成型, 形形色色的制造业商品急需开辟大量新的零售商店, 新兴工业的摇篮波希米亚尤其蕴藏着丰富的商机。
犹太小贩们正好填补了这样一个空缺, 其中不少人借机为日后的显贵家世打下了基础。一些人后来转向制造业领域, 比如著名德语作家弗兰茨·韦费尔(FranzWerfel)的父亲后来拥有了波希米亚最大的手套工厂, 弗洛伊德(Freud)的父亲在摩拉维亚开设了一座纺织厂。许多人或者通过借贷获利发家并把金融事业做大, 或者像赫尔曼·卡夫卡一样在零售和批发经营行业攻城略地。
19世纪下半叶, 奥匈帝国境内犹太人的经济地位迅速提高,但是,在这些“父辈创业”的丰功伟绩背后, 以卡夫卡父亲赫尔曼·卡夫卡为代表的犹太人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经历了残酷的竞争。
六年来, 年轻的赫尔曼往来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乡间小道之间。1872年, 20岁的他应征加入奥地利军队。在两年义务兵役期间, 他被提升为中士, 退伍之后就只身前往布拉格闯荡。
赫尔曼在布拉格城区破败的贫民窟约瑟夫斯塔德(Josephstadt)安顿了下来,这是个中世纪犹太隔都, 拥挤不堪, 街上尽是各式妓院和低级酒馆。对一个既没有资金又没有任何关系的年轻人来说, 当时也不是个好年景。1873年维也纳股市大跌, 结束了两年来的空前繁荣, 一段艰难而漫长的萧条时期开始了。
不过, 这位22岁的退伍军人既能吃苦又节俭度日, 他毅然决心要开拓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他奋斗了八年。1882年, 他抓住了机遇, 娶了一个家境殷实的犹太厂主的女儿为妻。这便是卡夫卡的母亲尤莉·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