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技巧主要是针对非小说类的读物(我想教材类的也不太适合)。
1. 时间
1.1 确定阅读计划
时间总是有限的,别用的太随意。首先要确定的就是:你准备花多少时间来阅读这本书。一般来讲,一本300页的书总体需要花费6~8小时。但也因难度不同而不同。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一个时间记录,通过统计来确定自己合适的阅读速度。但要有一个终点,而不是无限制地读下去。
1.2 不要连续长时间阅读
和肌肉一样,大脑也会疲劳。通常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一个小时左右。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要把阅读时间进行分割,三个一小时的阅读比一个三小时的阅读要好得多。当然这里建议的一小时也是一个一般化的建议而已。更好的方法也是做时间记录,并且在你发现注意力已经无法集中的时候,停下来休息一下。另外还要记得,每次回来的时候,不要上来就投入到阅读中,而是要先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 到目前为止,我都读到了什么内容?
- 我对这些内容(论点、论据、结论)有什么看法(同意?反对?不充分?)
- 我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以解答我的疑惑?
最后,没读完一个章节,请稍微停顿几分钟,让大脑有时间处理刚刚接受的的信息。
2. 书读三遍
2.1 概览(占总计划时间的 5% ~ 10%)
快速阅读书中信息量高的部分,忽略具体的细节,以求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整本书的一个整体印象:作者的写作目的、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结论。什么是高信息量的部分呢?通常一本非小说类的书都是以沙漏的形式来组织内容的:一般性的结论放在开头和结尾,具体的细部的内容放在中间。所以,在进行本次阅读的时候,请大致遵循以下顺序阅读:
- 前后封皮、腰封、内页
- 目录
- 索引:这里你可以发现本书主要在谈论哪些概念
- 参考文献:可以获得本书的内容来源和知识背景
- 序言、引言、摘要
- 结论
- 各种图表
- 每章的引言和结论
- 小节的标题
- 特殊形式的文本(粗体、斜体等)
记得在阅读的过程中做标记:标出你认为重要的标题、段落和短语。这些内容你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会着重阅读。
提出一些问题,以便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引导你去寻找答案,比如:
- 某个概念或短语是什么意思?
- 作者为什么要谈到这个主题?
- 这里提到的人物是谁?
2.2 细节(占总计划时间的 70% ~ 80%)
认真地、批判性地深入思考,以理解书中的核心内容,评估作者的论据是否能支持他的论点。重点阅读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以及主要小节。特别注意那些你在第一遍阅读中标记出来的段落,并尝试回答在第一遍阅读中提出的问题。
2.3 笔记 (占总计划时间的 10% ~ 20%)
这一遍的目的是为了让书里的内容能够在你的脑海里留下印象。核心方法是: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对书中的论点、论据和结论进行记录。这里不提倡进行复制粘贴,那样并不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另外记得记录一些元信息(页数、链接等)以便以后需要查阅细节的时候可以方便的找到。笔记不要太多,一般100页的书只需要记录 1 ~ 3 页的笔记就可以了。如果多于这个量,你就记的太细了,可以摘要一下,然后记上页码。
3. Extra
3.1 PTML
PTML(Personal Text Markup Language)就是你做标记时候的一些约定记号,比如下划线表示什么样的内容。红色标记的是什么内容。尽量做到一致,这样会比较好分辨。
重点是:一定一定一定要做标记,这是主动阅读的关键步骤。所以从最开始——概览——的时候就要做标记。这样在你回头再读的时候,这些标记将极大地减少你重读的内容,并且可以很快就找到此处的重点。
但是,别标得太多。做标记的目的是突出重点,如果你标的太多,就看不出哪里是重点了。比如你把一整段都划下来,那么下次阅读的时候,你就不得不重读整个段落,才能找到这段的核心。这里给出一个建议,就是:每一页最多标记两三个短标记。切忌划整句、整段话,只划那些核心词和短语就可以了。要得到的效果就是:看见这几个词,就已经知道这一段是讲什么的了。你也可以在段落旁边写下你觉得可以描述这一段或这一节的核心的词或短语。记得要用自己的语言。
3.2 Active Reading
主动阅读就是说:你要在阅读前提出疑问,并在阅读中解答疑问。比如:作者为什么认为某个观点是对的?这个证据真的能支持这个观点吗?记得要把这些问题稍做记录,不要只在脑子里想一下。在完成阅读之后,再回顾一下这些问题,看看是不是都得到了解答。
3.3 背景知识可以帮忙
了解关于作者、作者所在的组织以及本书的学科背景,可以帮你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本书。
3.4 学而时习之
读了一本好书,别藏着,去分享吧!把书的内容讲给其他人听,看看别人的反馈和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加深对书的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