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珍惜物品怎么办——教育心理学分享第288天
继续分享“中国好父母 生活积极圈”里的深度对话。
家长:
如何让孩子学会珍惜东西?破坏的东西不计其数。昨天晚上让他收拾桌子,直接就把剩下的大半盘饺子放水池里了,气得我不行。
还说他之前的手表通话不清楚,他按水里纯属好奇,平时也喜欢各种实验。拆各种电子产品,现在还要买一个新的电话手表。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学习不是全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心态才最重要!
船长:
我们这些年和儿童一起工作的经验,孩子在小时候普遍对钱还没有概念,更不会用“值多少钱”来衡量一个东西的是否有值得珍惜的价值,有时候,在父母眼里花几百块钱买来的玩具,可能还不如他外面随便捡的一颗石头更来得珍贵。
所以说,在孩子这个年龄阶段,与其说如何让孩子懂得珍惜物品,不如说教育孩子如何让他感受到物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内化那些我们希望他拥有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那怎样让孩子感受到物品的价值呢?
第一个办法是劳动。
这么说不是让孩子去种地,而是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换取劳动报酬,用自己劳动报酬去购买自己想要东西。这里我特别想提醒是,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需要承担的职责,对孩子来说可以按照空间和时间适当划分。
如果按照空间划分,孩子打扫自己房间是不用付报酬的,因为那是他自己的空间,需要他自己照顾好,但如果帮助家里打扫其他空间,可以各孩子适当协商支付报酬……
如果按时间划分,比如孩子每周需要帮家里洗一次碗,这个是公共劳动,也可以不付报酬,但如果孩子愿意一周洗三次,多出来的两次可以适当协商支付报酬,总之,报酬是在份内劳动以外的劳动才可以付。
以前有一个问题与家务劳动相关,我后面会附在这个问题的后面,大家可以参考。
第二办法就是适当延迟满足。
孩子的物品过多、过滥,甚至过度满足,往往会带来孩子的不珍惜,一般非常必要物品,孩子如果不主动要,家长不要主动为孩子购买,孩子喜欢并且必要的物品,可以适当协商通过孩子做家务劳动换取的报酬购买。
第三、提前预设,做好必要的心理预期管理。
比如给孩子买手表之前,可以问孩子,你会怎样保护和使用它呢?
再比如,你让孩子收拾桌子,如果饺子你认为需要放置,你可以提前问孩子,你感觉剩下的半盘饺子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一般提前做好心理定向之后,孩子再出现问题的机率就会大大减少。有时候,孩子怎么做,确实是需要训练的,而提前做孩子心理预期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前训练过程。
第四是承担责任。
这个部分在《唤醒孩子生命动力的16心法》课程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那个课程里有,大家可以通过听课的学习,这里就不再赘述。
关于孩子拆东西
是很多孩子都有行为,有些孩子喜欢拆玩具,还有些孩子甚至连小家电都拆,其实只是因为好奇里面的构造,想要探索里面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孩子天然的学习动力,是孩子天赋的展现,也是孩子对世界的一种探索方式,如果父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一旦发现孩子有所谓的破坏行为,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在“搞破坏”、“不懂得珍惜”, 选择把东西夺回来,甚至因此责骂、惩罚孩子,那么,孩子珍贵的好奇心、最原始的学习动力,甚至某些独特的天赋,就会遭到破坏。
也常常听到家长们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不给你买了!殊不知,这样警告性和威胁性的语言、父母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断送孩子宝贵的探索精神。
‼️‼️‼️‼️‼️所以说,在让孩子学会珍惜之前,父母得先学会保护他的热爱。‼️‼️‼️‼️‼️
如果父母以为,责骂和惩罚可以帮孩子发展良好的品质,以这样的方式回应孩子,只会激起孩子强烈的情绪,导致他无法真正地对错误进行反思。
即便孩子停止了你不希望看到的那些行为,也不过是本能地为了逃避责罚,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懂得了珍惜的意义。
如果家里真有一个特别喜欢拆的孩子,除了提前做好孩子心理预期管理之外,万一东西真的被孩子拆了,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被拆东西的构造原理和重新组装方法,然后与他一起把东西修好,这个过程中,孩子既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又满足了好奇心,而且,这样的引导比枯燥的说教或书本教导更令孩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