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宣傳,會以為像是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之類的書,作者本人講述怎麼開始寫小說的,寫作的心路歷程還有心理狀態。但是這本書就是單純針對準備或是已經入行的人,在出版業各項工作活動要注意的事情,還有作者本人的經歷等等居多,還有像是作家日常生活是怎麼過的,所以才叫做新手作家求生指南,真的是寫給新手作家的書。
作家這個名詞其實有點尷尬,用上家這個字,會讓人聯想到”成一家之言”這種像古代經學傳家的貴族一樣游刃有餘的形象。但是地球上大部分整天打字輸出想法的人,大概沒幾個人能說自己達到那種地步。可能是因為這樣,吃土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最近都稱呼為文字工作者。
一直以來對於作家都會有一種想像,像是金城武一樣深居簡出,專注在自己的世界。他們可能住在北海道、南法、蘇格蘭、斐濟、西雅圖這些你想到都覺得好浪漫好有感覺的地方,每天過著像迪哥總帥一樣晴耕雨讀的生活。除了寫作還會偶而在IG跟FB發發風景美食跟心情相關的短文。每隔兩三年拿出的原稿都讓收到的編輯跪在電腦前面看完,就是那種平常沒事新聞不會報,作品拿出來就嚇死眾生的形象。接著出版、宣傳、簽書會、演講、接受採訪、可能還要回應什麼負面傳聞之類的。然後宣傳期結束,回去繼續晴耕雨讀或旅行,生活像是偶爾下凡的仙女一樣。
理想當然是美好的,不過這本書要表達的似乎是,絕大部分的文字工作者不但沒能觸及理想作家形象的百分之一,甚至在薪水與付出的收穫比上,連當個人類都有困難。
像是產業萎縮,人手根本不夠,可能一個人要當三個人用,編輯可能要身兼送貨司機與各項雜務,工作超時又只領基本工資,老闆又還活在二三十年前紙本媒體的黃金時代,要你多努力。作家可能一本書好不容易出版,但是算下來整年收入還不如去麥當勞打工(書中真的有作家公布了這兩年的真實收入數字準確到零頭),書沒賣幾本但是又有一堆邀稿與講座,一半以上都是不知道會不會有薪水車馬費等等的收入。
而且書中也直接戳破,像是晴耕雨讀不問世事這種世人對作家生活不切實際的憧憬。根本就比一般的上班族還要忙還要像業務啊! 書中呈現的文壇有十分複雜的交際應酬圈,似乎除了寫稿以外,每天就是跟一堆老師、前輩、戰友、編輯有著各式各樣的飯局、會議、交流。那種旅居國外遠離社會的作家生活,似乎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不然不會有十幾個人替這本書寫附錄。
文字工作者在這本書裡面不只是專指寫小說的作家,還有出版外文書的編輯,廣告的文案設計,講座的安排與聯絡,甚至是舉辦文藝營隊還有擔任文學獎的評審也算是文字工作者。在附錄的保平安守則小冊子裡面,也有不少編劇也寫了短文講講這行的甘苦與某種絕望感。
該怎麼形容呢…用鋼彈來形容的話,就像是吉翁的殘兵敗將一樣,守著僅存的舊機體與戰鬥的自傲,在宇宙跟地球的角落活了下來。書中不管是在陳又津書中回憶與她對話的前輩與戰友,或者是附錄中直接與讀者對話的文字工作者,都像是GUNDAM UC 04裡面的大叔卡克斯一樣,在最後的吶喊。
羅妮…不要變成像我們這樣啊!!!
應該是沒有這麼慘啦,不過看的過程多少有點這種感覺,希望下一代不要因為懷抱單純的理想就投入文字相關工作,不過真的願意投入的人,書中的人都很願意提供建議跟指引,不要走太多的冤枉路。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部分應該是開頭的作者前言吧,談論寫作與閱讀的意義。
作品所能做的,不過是像個朋友陪你一段時間,也許是閱讀的兩個小時,也許是寫作期程的兩個月、半年、一年、好幾年。如果有人能喝酒聊天解憂愁,直播共食打電動,其實連書都不需要。
很喜歡這段話,包含這段話的那一頁大概就是這本書的精華了吧。如果有什麼方便取代閱讀的活動,自己又很喜歡又有很多同好,大概會直接把整櫃的書封印到天荒地老當成傳家寶吧。不過真的就是沒有啊,打電動的時候脾氣暴躁覺得隊友都是笨蛋,只有讀書看小說的時候情緒才會比較穩定,沉浸在閱讀跟寫作的人應該沒幾個是因為覺得這很崇高或是有什麼重大意義吧,單純就是沉浸其中而已,雖然外界會說讀書好有氣質好認真,其實自己明白這嗜好這不比唱歌喝酒打電動高級到哪裡去,不過自己喜歡,又能從其中感受到什麼,那就足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