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跑步?
在原始部落,人类还不能通过智慧碾压其他物种获得生存资源时,一方面人类通过奔跑追逐狩猎,另一方面面对体型和力量占优势的猛兽攻击,需要人类快速奔跑脱离危险。跑步能力自然的成为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那些强壮、敏捷、耐力突出的个体在这场竞争中获胜。因此,跑步的冲动是刻在人类的基因里,时刻可能被唤醒。
代表现代人类径赛最高水平的两个项目分别是100米短跑和42公里马拉松,前者是人类速度的极限,是天赋的极致展现,后者则是耐力的极限,不仅是天赋,更是意志的体现。因而马拉松也被赋予了更多内涵,比如毅力、决心,胜利……这也许是马拉松的魅力之一,它是一个普通人的高光时刻,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生活中太少英雄时刻,即使这种英雄时刻只有自己理解,即使只是自我安慰、自我满足,那也是值得的。
马拉松自引进中国一直都是不温不火,但在2015年后突然井喷式爆发,参赛人数屡创新高,为什么原来不受待见的项目突然获得人们的青睐?马拉松热潮背后的驱动力又是什么?
01 积极“狩猎”:自我意识与自我表达
个人意识的觉醒往往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过去的40年间,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由南吹向北,随着经济的腾飞,物质资料越来越丰富,人们已不再把生理满足作为第一追求,不再愿意作一个大命题下的沉默者,开始关注自我存在和自我感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迫在眉睫,此时体育运动作为承载人们精神追求的实体得到空前的关注。在所有运动中,跑步无疑是门槛最低、普及率最高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受到追捧。
跑步虽是最低门槛的运动,但马拉松完赛却是一项艰难的挑战,普通人报名中签的的概率很低,能够顺利中签完赛的人自然就有了一种优越感,人们通过自媒体平台晒出马拉松成绩,分享完赛的喜悦。一方面展示了个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也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在“晒文化”流行的当下彰显了个性。
02 消极“逃避”:身份焦虑与压力释放
在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下行的时期,维持现状都变的艰难,人们害怕自己掉入中产阶级陷阱,刻意营造的休闲也是对抗身份焦虑的一种方式,向外界传达一种放松,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如何花费闲暇时间是区隔阶层的重要标志,而跑马这件事不仅向外界展示了不仅有钱还有时间的闲适。
现代性分工极大的提高了效率,也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机械化工作消解人的耐心,人口的快速流动让人们难以建立稳定的关系,这些变化或多或少都会给人造成心理上的伤痛。跑步让人们从泥潭一样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拥有一段独属自己的时间,就像游泳时浮出水面的一次换气,它让时刻夹在家庭和工作中的人们获得了短暂的休息。
03 马拉松:中年男人最后的憩所
快节奏的生活不容任何人停下来深思,时间对中年男人尤其残酷,子女教育、房贷车贷、父母养老,三座大山无时无刻都压在由夫妻二人支撑的家庭。奔波于生活的中年男人没有一刻属于自己,这种虚无感深深刺痛每一个自觉乏力的中年男人,马拉松成为了他们将自己最后的倔强。
诸如“马拉松是中年男人的广场舞”,“马拉松是中年男人的新春药”的标题不少见,这些略带嘲讽标语其实也描述一个事实,中年男人是马拉松的主力军。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跑步是一项及其无聊又愚蠢的运动,它不像足球、篮球那样充满激情,能够体会肢体的碰撞和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也不像兵乓球、羽毛球那样让人着迷于对技术的钻研。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身份也悄然发生变化,工作和家庭成为主旋律,精力和时间也不允许一个中年男人在球场上潇洒一个下午,激烈的对抗带来的受伤风险也让他们敬而远之。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这种境况短时间无明显深层影响,长此以往却会对一个人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而这种压抑情绪的释放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流汗。
无论基于哪种原因最终选择了马拉松,选择了长跑,其实都是对现实和理想的妥协,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悠闲的周末,但现实却时常是继续忙碌或即使有时间也缓解不了焦虑的内心,选择跑步是一个接纳自己、自我对话的选择。
04 尾声
真实的跑步体验是怎样的?其实在跑步的过程中,在消耗了大量体能之后,人的听觉、视觉敏感性会降低,加油声呐喊声是模糊的,清晰的只有沙沙的脚步声,看到的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和些许摇晃的身影。马拉松更像是一个人的坚持、一个人的执着。也许那时我们就能理解村上春树所说的“马拉松早已超越了健身目的,从而上升为一种塑造自我的哲学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