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多好的典故! 有人说,学文学没有用,只会“之乎者也”,于当今社会只是纸上谈兵。
其实不然,中国文学博大精深,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结,人们能窥探到的只是浅浅的一隅,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何时何地会在脑海里惊现出前无古人的长歌短句,那是彼时彼刻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文学恰好发挥了传情达意的功能。
可以说,没有文学,就没有诗意的栖居。如果说哲学能让人明智,那么文学既能让人明智,又能让人心安。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中汲取营养,可以探求到自己灵魂的归宿。
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在追寻生存、快乐和自由。生存是最基本的,如果食不果腹,整日为生计奔走疲惫,哪有心思“咿咿呀咿”?快乐是较高层次的,是在生存和物质得到基本或者较大满足后更高一级的追求,但实际上快乐也很简单。最难的是什么呢?——自由,灵魂的自由,它和财富自由没有直接的关联。有些人即使实现了财富自由也还是心事重重,郁郁寡欢,而有些人即使食不果腹,身陷囹圄,也能在沙漠里开出一朵花来,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她)已经从文学中找到了灵魂的殿堂,找到了与自己灵魂对话的知音,于是牢笼也关不住司马迁的《史记》,权势也压不垮李白的傲气,既有海明威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又有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一个人要如何实现灵魂自由呢?我的答案是有时间多读书,读有营养的书,尤其是可以滋养人灵魂的文学书籍,去探寻古今仁人志士的思想轨迹,寻找到让自己心安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