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的法国作家阿列克斯.德.托克维尔1831年踏上美国这片新成立半个多世纪的象征自由和希望的热土的时候,他是带着朝圣的一个外观者的角度来看待美国。9个月后,他用自己的观察完成了著名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这本书和托克维尔的观察,尽管已经时光流逝近200年,但书中的一些对于急速发展、欣欣向荣、移民大量涌入希望热土的描述,对于美国社会大众的观察和描述,到今天仍有适用。这也是美国人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学术界也把这本书作为研究美国的必读著作。
托克维尔对于美国社会观察的一个现象是,当时的美国人有一个奇怪的大众性格矛盾特点,一个悖论。那就是美国人,美国消费者特别喜欢使用方便的东西来节省时间;但是美国人走路做事都是急匆匆的,似乎时间都不够用的。例如从那时到现在,美国人发明了微波炉、洗碗机,快餐和打包外卖餐馆,KFC 和McDonald, 因为可以节省客人的时间。美国家庭适用割草机修理草坪,用类似于吸尘器那样的机器把树叶吹到一起,而不是用扫帚;等等。他观察到,美国人好像特别忙,给人的感觉好像几分钟的时间也非常有价值,不能浪费。而当时的美国人是如此忙于工作,为了是获得生活上的舒适和便利;以至于当他们拥有休闲时间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放松和享受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从那时到现在,在美国社会大众依然普遍存在,因此许多美国人患有一种医生说的“因快速而慢不下来而导致的综合病症”,英文“the hurry sickness”。
这种”因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快速而导致的公共疾病”,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变成了世界流行大众心理病症。这种病症的表现是,每天都像打上了发条一样,永远忙忙碌碌,没有片刻休闲。好像什么都永无止境:学习永无止境,信息量爆炸式增长,倾其一生不能不敢再说读完所有的书;不像古代,学者可以自负学富五车,问不倒,难不住。追求财富永无止境,财富以更新的方式被创造出来,助长了人对财富的贪婪。随着工业革命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力量在社会分工面前似乎变得越来越渺小,越来越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缺乏掌控;不像以前农耕社会,自己能够驾驭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另外,城市的兴起,人们都涌入到大城市中,就犹如走入了熙熙攘攘的闹市里,而大城市病如伦敦黑雾、双城记,交通堵塞等让大众之间的联系既近又远,极易被传播公众疾病。而大众焦虑心理,这种由于始终处于快节奏运转的状态,让身体器官的功能进化不能同步,同时也让人的情绪控制能力、心理变化不能适应,终于演变成一种流行病。
这种大众社会焦虑症随着现代文明在世界各地的兴起发展,工业化程度的完成,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快速发展阶段都可以找到痕迹。比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就可以看到,日本60到80年代时期,战后经济恢复与腾飞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普通人在现代城市的丛林里挣扎的众生相。
为什么取名《挪威的森林》?没有定论。我在新加坡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主人公在现代社会快节奏运转链条碾压下的挣扎。(“传说,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会让人迷路的森林。那种,人进得去却出不来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像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要走进去,因此我们才不可避免的对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可是迷茫和痛苦的源头在哪里呢?在长大和成熟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在长大,我们在不断地在明白这个世界,在知晓这个世界,自己也在不断变化着,来适应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变化的过程哪有这么容易!)能够适应,并走过这个阶段的人成熟并成长起来,在森林里找到了方向。也有不少人,像《挪威的森林》里的木月死了,直子不能适应没有木月的生活,在现代丛林里找不到方向。搬到世外桃源去疗伤,最后还是走向死亡。
大多数的读者看到村上春树的这部著作,会从爱情、人的迷茫与成长角度分析。我则主要关注主人公描写的人物背景,产生这种畸形压迫心态---大众社会焦虑压迫的背景和土壤。是什么构筑起《挪威的森林》?还是在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现代化产业和社会链条中,人的心智和身体的器官功能变化没有跟上,或者没法适应这种快节奏,长期的压力和焦虑、迷茫,看不到希望,才是《挪威的森林》描写故事的背后。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仅40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世界奇迹。美国200多年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社会的现代文明,日本用100多年、自明治维新以来的时间段现代蜕变,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总量世界第二:我们用了仅40年的时间,完成了先进发达国家永200年时间完成的事情;同时我们社会治理的矛盾也是积压在短短的40年来集中涌现出来,大众心理也要经历大众焦虑病症这一关。
这种社会焦虑蔓延开来,几乎波及所有群体。主要是由于快节奏高速发展导致的不适应,对于现状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触发和加剧了这种大众焦虑心理。无论是人数最多的工人群体、农民群体的成员,还是处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干部群体、企业家群体的成员,无论是东部地区的居民,还是西部地区的居民,都有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现象。
大家试想一下:原来财富没有的时候,一穷二白,主要以吃饱饭为目的。那是生活倒也简单,能填饱肚子就是最大满足。现在用有了财富,房子、车子,现金。但是房子高房价居高不下,节节攀升,让买不起房子的群体焦虑;政府整天调控,让想用房子来资产保值增值的人群焦虑。养老,有多少空巢老人孤独,有多少留守儿童,有2.5亿农民工想在城市安家留不下;有的总结为新的三座大山: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等等等等。
梳理一下主要有就业焦虑,身份焦虑(户口,住房、教育和社保等),财富焦虑和生活成本焦虑等。
大众社会焦虑已经演变成社会公共治理难题,就犹如一捆捆干柴,遇火就可能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要对症下药,撤薪去火。
首先是对于社会民众对于未来的极度不确定性问题,需要政府进行结构性顶层设计解决不确定性问题,让大众心有着落。之所以叫结构性顶层设计,主要是作为地方和市场经济都解决不了社会问题。比如房子问题,我在5年前就提出,政府部门的管理房地产政策设计出发点就错了,没有考虑到房子的社会资源属性,一位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越走越远。给现在的改革,造成很大的困难。当时提出,必须首先明确定位“房子是用来住的,还是用来投资理财的”,这样的提法,在2011年被多数大家嗤之以鼻。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真的让我感到找到了病根,虽然可惜有点晚。
其次是社会大众心理要从文化因素上去治理。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大众心理焦虑阶段,现在仍处于这个过程中,只是症状有所缓解。就像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一样,需要从这个现代的丛林中,心有所依,找到自己现实中的绿子,在丛林中相互依偎搀扶找到方向。这种成长,是面度现实,现在不可能回到田园牧歌的乌托邦。要发展在快节奏现代工作生活中,学会“偷得浮生一日闲”的文化氛围,让自己拥有一片心灵的净土可以栖息减压,可以疗伤恢复。
第三,是要从现代医学角度重视起来,认真研究病症,辨证施治。中国现在抑郁症患者显性隐性的有1亿多人,各类精神疾病患者有几千万人。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牵扯大多的家庭。一家有一个抑郁症或者精神病患者,老年痴呆患者,这一家就没有幸福可言。
社会大众焦虑症伴随现代文明社会经济发展而来,由快而慢不下来而致病,需要有长期的准备。美国200多年了仍然存在,日本100多年仍然频发,我们也不能例外。希望我们在发展的同时,找到对症下药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