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朋友向我诉苦,他家女儿刚上一年级,居然每天要写作业到深夜十一点。我问他孩子写什么作业,早几年就听说,有几个城市已明文规定一二年级不能留家庭作业,所以才有此一问。他说,其实也算不上作业,就是抄写一些拼音字母,而且量也不算多,就一页,最多两页。
在成人眼中,完成一页的拼音抄写,可谓“不费吹灰之力”,更何况,一年级孩子写字本的格子又大又疏,“写一页”是再轻松不过的事。面对那些不需要再耗费脑力、可以在自动化状态下完成的任务,人们总是想当然地以为它原本就如此简单,彻底忘记了为达到这种“自动化”自己所耗费的心力与时间。就像在平地上走路,我们甚至会忘记自己正在走路,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分配出额外的精力去操控身体。但对于学步的孩子来讲却不然,从四肢爬行到独立行走,需要百余天专注的、重复的操练。
如果我们把一年级孩子学习拼音、写字想象成学步儿童学习走路,我们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不易。
今天我到一年级听课时,观察到一些小细节,似乎也可以支持我对一年级孩子的这种同情之理解。
下课之前,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布置家庭作业,为了防止孩子忘记做作业,也为了便于家长检查,老师都会要求孩子把作业要求原原本本地抄下来。
大部分孩子抄了5分钟,才基本上把黑板上的作业要求抄了下来。如下图:
以上三个孩子的抄写速度应该是中等偏上,下面这两个孩子明显慢了一倍。
图6这个孩子又继续抄了3分钟,进展如下(还是没抄完):
从以前对一年级孩子写字的观察中,我还发现:大部分孩子总是希望自己写的字(数字、拼音、汉字)能和老师的要求相一致,他们不断擦掉重写,就是为了写得“更好”。他们在内心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老师的书写,这是不是也意味着,老师的某种要求方式,给孩子带来了挥之不去的焦虑?
也就是说,孩子行为的慢,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生命自然的慢,它具有阶段性,过了某个慢的阶段,它就会快起来;一种是人为的慢,它是不断累加的,也许加压可以让孩子在某一时段快起来,但超负荷的压力与焦虑,也可能会引发可怕的“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