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误判7:喜欢 ∕ 热爱倾向
这种倾向造成的第一个表现是忽略其热爱对象的缺点,对其百依百顺。差不多等同于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例如我有一个朋友是YSL的迷妹,哪怕买的这款羽毛粉底液遮瑕力几乎为零,而且很干,然而我朋友说看到这个有型的瓶子还是喜欢。
第二个表现是偏爱那些能够让自己联想起热爱对象的人、物品和行动。这就可以解释我们会因为某个品牌的代言人而喜欢上一个品牌。
就如最近我就是因为新百伦让papi酱拍了个广告后,我就瞬时路转粉,收了一双新百伦的鞋。一是因为我本来就喜欢papi酱的才华,二是广告中有句台词:我们不用为了天亮去跑,跑下去天自然会亮。
这种喜欢 ∕ 热爱倾向还体现在人类喜欢和热爱被喜欢和被热爱。就是说人类终身都会渴望得到许多和他毫无关系的他人的怜惜和欣赏。就如现在很多品牌都会做会员日,这时候你的这种倾向就会被激发。例如你的生日时,受到某些品牌的祝福短信或者礼物,也会激发你的这种倾向。
消费心理误判8:避免不一致性倾向
这个倾向的意思是:大脑不愿意做出改变,以节省运算空间。在进化中,这种机制利于大脑做出快速决策和以及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避免不一致的范围包括:习惯,以前的结论,认知,忠诚度,身份,社会角色认可等。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习惯难以改变,观念冥顽不灵
如没几个人能够列出许多他们已经改掉的坏习惯,而有些人哪怕连一个都列举不出来。与此相反,几乎每个人都有大量持续很久的坏习惯,尽管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些习惯不好。
观念上的保持一致倾向:比如,新思想难以被接受,是因为他们与旧思想不一致。
就如生活中我们很难说服我们的父母去改变一下生活习惯,哪怕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而导致身体变差,他们也很难改变。
这种不一致性倾向在购物方面的表现就是我们习惯于在一些熟悉的店铺买东西或者买熟悉的品牌,即使用起来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也不太愿意尝试改变。
消费心理误判9:受简单联想影响的倾向
人们在生活中会通过简单的联想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你有没有发现,超市的冰箱外面会印上很多气泡?这些气泡就是一种引发我们渴望的手段。当我们看到气泡,容易联想到在大热天喝冰镇可乐那种凉爽的感觉。很多公司都会用这种“无意识的信号”来引发人们的渴望。营销人员研究发现,除了气泡,还有很多声音也能激活顾客的渴望,比如说婴儿的笑声,还有烹调牛排时候发出的“嘶嘶”声,开瓶盖的声音,都能刺激顾客们的渴望。这些无意识的信号,就像一个导火索,顾客一看到它们就想买你的东西。
例如几种商品同时出售,我们就会通过简单联想认为价格高的质量当然最好,所以就会倾向于选择价格高的商品。在这点上发型中心应用得非常明显,例如你打算染个颜色,发型师给你的价格单一定是几种价格档次的,几乎没有人选择最低档次,原因就是通过价格我们简单判断为最低档次的质量一定不好,可实际上呢,发型中心用的染发膏都是没有什么价格差别的。
例如我会建议你买商品时,只买基本款,永远不要买顶配、精装和豪华版。为什么呢?举个例子,同一件衣服,愿意花1000块买的人有一个,愿意花500块买的人有两个。如果按500块定价,可以同时卖出三件,但这不是利润最大化的卖法。最好的方法,是按1000块的价格卖给第一个人,500块的价格卖给另外两人。但直接这么做,买东西的人肯定不干,所以商家一般会用两种办法。一个是分出豪华款、基本款,或者简装、精装,低配、顶配,把一样的东西包装成不一样的,给1000块钱的买家和500块的买家各自一个理由。另一个方法是错期销售,新品上市,卖给愿意出1000块的买家。过一段时间,打折销售,卖给愿意出500块的买家。电商发明的这节、那节,表面上是不停地降价,其实是早就设计好的,这就是分时阶梯定价策略。
消费心理误判10: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一个人从1万元中得到的快乐的力量,并不正好等于失去1万元给他带来的痛苦的分量。也就是说,失去造成的伤害比得到带来的快乐多得多。
损失已有的好处和损失即将拥有的好处的自然反应,就是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例如淘宝的购物车就是运用过了这种倾向,当你把选购的商品放到购物车之后,你的感觉就是已经拥有了这些东西,如果当你因为信用卡已经刷爆或者其他原因而无法购买,必须把这些商品从购物车中删除的时候,你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就开启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之后的“剁手”誓言。
人们在表现出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小题大做而惹来麻烦。他往往会对眼前的损失斤斤计较,而不会想到那损失也许是无关紧要的。
例如在商场停车场规定30分钟内停车免费,有时候我们正好是超过了1分钟而需要交10元的停车费,这个时候你的反应会是什么?大部分人都会表现出懊恼,哪怕是刚刚在商场消费了1万元的商品,还是会为了这10元钱而影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