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东老师的著作《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发展图谱》,在年前就网购到手,但是由于原因种种,一直静静的躺在我的书架上。今天开启2023年的第二本书籍的阅读,于是乎在自己所购的书籍中扫视一番,选出来了两本,一本是人物传记类的《李白传》,另一本便是红色封皮映入眼帘的旨在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促成奔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郝老师著作《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发展图谱》。
在经过一番内心的抉择与纠结后,我听从内心安排,先开始阅读教育专业书籍。今天阅读了当代教育家、著名教育文学家傅东缨为其做的序言和第一章中的两小节内容:在大时代浪潮中活出生命的存在感和人与世界、他人及自我的关系。现就读书所得简要分享一下:
在大时代浪潮中活出生命的存在感
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但是,社会对我们教师娥要求也是愈来愈高,大致面临三种不同层面的期盼: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号召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学者们给予溯源和理想要追求真理、求知如渴;而一线教师则是在挣扎中无奈工作繁忙、薪资不高、责任太多。
如此,大多数教师不得不面对生存问题,也就逐渐忽略与考虑关乎生命内在意义与价值的“存在”问题了。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1.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负担过重;2.真正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负担不太重。
从学校层面来看,老师更多的是一种工具,那么如何破解教师“工具化”?首先,学校要知晓教师不仅是学校依赖的人力资源,也更应该是学校去成就的对象,学校不光要成就学生,也更应该助力成就老师。
而作为老师,我们得慎重思考以下三点:1.重新思考职业,应该有从职业—事业—志业的追求;2.重新定义生命,探寻生命本源,更多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3.重新理解人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人与世界、他人及自我的关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去认识世界,因此,知识不光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且也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学,就要学经典。大千世界,书籍多如牛毛,这时需要我们加以甄选去阅读教育经典,去奠定专业根基;习即为学,反复切磋琢磨,学以致用,破除陈规,打破固化,造就生生不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真正寻觅汇聚“尺码相同之人”。只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做事生活奉行两原则:一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虔诚之心吸纳一切有价值助力自己成长与改变的声音,见贤思齐;二要“知全守份”。以客观之心待世界,以发展眼光解读当下世态,做好分内事,对承担的任务与工作不遗余力去做,力求做一个可信赖的专业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