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合称“三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孩子未来能走多远。
一个人的三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受到后天种种因素影响的,家人,朋友,路人,社会……孩子在成长中汲取了三观成型的资粮。
在这些种种后天因素中,家人,或者说家庭,可谓是对孩子影响最深、最大的了。
家人是孩子小时候接触最多的人,孩童本如 ,正是父母在上面涂上了各种各样的色彩与图案。
如果父母三观正,教育好孩子,孩子显然也不会成为什么恶人;反之,父母三观不正,孩子就很难出淤泥而不染。
没有良好三观的家庭,很难养出有出息的孩子,将来也会低人一筹。
01善能育德
《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良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盏明灯,它照亮着父母的心,也照亮着孩子前行的路。
微博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母亲带孩子去超市,因为下雨,母子二人撑着一把伞,走出小区的时候遇见一位拾荒大爷,拖着废品在大雨中艰难前行。大雨狠狠打在拾荒大爷的背上,看上去十分可怜。
孩子问母亲:“妈妈,你可以给那位大爷打伞吗?”
母亲看着孩子,对他说:“当然可以,不过你就没有伞可以用了,如果你还是想帮助他,我很愿意支持你。”
孩子笑着朝母亲诚挚地点了点头。
孔子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位母亲尊重孩子的善良品行,并用品德的养分来浇灌他,或许淋雨会让孩子受凉感冒,但这份品德会充实孩子能够使他更好的成长。
善良,可以让孩子保持初心,是一个家庭珍贵的家风。
02 忍能养和
夫妻之间、大人和小孩之间为什么会吵架?世界上又哪有能吵赢的架?
古语有言:“忍为高、和为贵”。家庭是讲真情的地方,不是讲道理吵架的地方。有时候理讲清楚了、架吵赢了,感情也就淡了。
有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育有一子一女。一家人风风几十载,夫妻恩爱,父子情重,母子情深,小敬老,小,家庭和美兴旺。
一天这对夫妻来参加一个年轻人的婚礼,年轻人问二人他们家庭和美的秘诀是什么?
丈夫笑了笑,回答说:“只有一个字,‘忍’。”
旁边的妻子乐不可支,补充了一句:“一忍再忍!”
是啊,舌头和牙齿也会经常打架,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总会有发生矛盾的时候。朝夕相处,彼此忍让,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父母的不易,多多换位思考,退一步便是海阔天空。
忍以养和,家很温暖很温馨,是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互依赖的港湾。多一份忍让,多一份包容,是家庭长久和睦的秘诀。
03 勤能致兴
曾国藩曾说: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勤劳,是父母能授予孩子最好的生存能力,也是兴盛家庭最重要的方式。
常言天道酬勤,通过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也让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对孩子最好的馈赠,也是家庭绵延兴旺的保证。
04 书能凝气
著名作家梁晓声谈起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与教育观念时说:打造“书香社会”,家庭是非常重要的突破口。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书架,应该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
位于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素有“中华宰相村”之称,出自这里的声名显赫、威震华夏,以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著称于世的裴氏家族。自周秦绵延两千余年,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而裴氏家族人才辈出、兴旺不衰的秘诀,就是读书教育。
裴家有一条规矩:考不上秀才者,不能进宗祠。所以裴氏家族上上下下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手不释卷,整个家族有良好的读书氛围。
胸无江海心难阔,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足以得新知,养性灵。我们在书中畅游名山大川,领略人文之味。
清代姚文田为自己的书房题过一幅深得人心的对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有读书传统的家风,是家庭最好的教育。
善能育德、忍能养和、勤能致兴、书能凝气,希望每个家庭都保有这份善良、包容之心,传承勤劳、好读书的优秀品质和习惯,形成一个好的家风,家庭和睦,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