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把情感安放在爱好和工作中,把精神和寄托放在退而不休的人际交往中,力所能及地参与一些工作、学习和娱乐,丰富自已的內心,以丰盈的内心面对孤独,以豁达的心态对抗病痛,以优雅的方式面对死亡,让晚霞的余晖温暖儿女,温暖这个可亲可爱的美好世界。
近日,读了一篇文章,文章介绍了中国老人,甚至一些中年妇女,为了离儿女近一点,远涉重洋,跟着留学的儿女,在美国老年公寓养老的情况。他们早早地把家产留给了儿女,背景离乡地来到美国,接受美国政府的免费养老。文中还报到了纽约市的一具体现象,美国纽约食物银行和city harvest,给低收入家庭和有需要人士免费提供的蔬菜和罐头等食物,每周三和周六中午在纽约法拉盛大道38号教堂门前发放,数以百计不同族裔的领取者中,80%是从大陆移民的老人和中年女性。她们拖着轻型购物车,提前一小时来此排队,多数人步行过来,累了就坐在马路边上休息。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能给儿女省钱,从不考虑来往车辆构成的危险因素,也不顾及被嘲笑大陆移民不文明,因为,儿女才是他们一生的希翼和牵挂。
读到此处,未免有些五味杂陈。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负责任的家长。他们为了孩子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为了孩子可以排除一切困难。孩子的面子大于天,只要提到孩子,没有什么不可以放弃。这一方面归属于人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源于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正因为这样,中国人才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不断发展,走向世界。据统计,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没有中国人的国家或地区,中国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向成功的,这个巨人就是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父母们。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教授就说过,中国年青人是父辈们一点一点堆积起来的。有一首经典歌曲“懂你”就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情怀: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这是大多中国妈妈的写照,孩子是妈妈的全部世界。世界上公认,女人有了孩子,第一职业就是做母亲。我想中国女人在这一职业中应该得到满分。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只有父母与孩子的爱以分离为目标。中国父母养大儿女,给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自已的未来又何去何从呢?衰老的中国父母又该如何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呢?大多数父母会选择和儿女半分离式的生活,生活仍以儿女为重心安排,情感寄托在儿女的功成名就和生活幸福上。就像文中开头的父母一样,放弃自我,远离故土,让美国政府给自己养老,只为能跟孩子们离得不是太远。有的父母把孩子送进大城市追逐梦想,自己就千方百计在孩子所在的城市买房,租房,尽最大努力和儿女生活得近些,再近些,给儿女们当保姆,带孩子。即使有些父母和儿女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也要尽量想办法住在同一个小区,天天见面共同生活,以求慰藉。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的中国父母的真实情况。
在当下,这种生活既让父母感到充实有意义,又减轻了儿女的生活负担。因为从人的动物性来说,女性绝经后,存在的意义就是给下一代传承育儿经验和帮助他们抚育后代。当父母教会儿女生活后,还持续着这种半分离式的生活将会是什么境况呢?无论在异国他乡,还是在国内大都市,孩子们的生存压力之大,远远超过他们的父母,对于讲究孝道的传统孩子们,他们也信奉”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信条,他们背负着双重压力,在打拼中迎合着父母,在艰难中孝敬照顾着父母,这似乎无可厚非。然而,作为父母亲,想过没有,这样的生活能走多远?这种生活的幸福感又在哪里呢?我们爱自已的孩子,而自已又给孩子增添了多少莫名的压力呢?这时我们对孩子的爱变成了一种依赖,甚至是绑架。
中国父母们,孩子成人后,我们为什么不能二次择业呢?为什么不能选择一项感兴趣的工作或第二职业呢?为我们以后的人生做准备。当我们完全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责任后仍老有所以,老有所乐。曾看过一部外国纪录片,片中讲了,在这个国家,有孩子的妇女是不出去工作的,她的职业就是做母亲。但孩子们成人后,母亲们会重返社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择业,并能持续从事自已感兴趣的工作。影片中,步入中年或接近老年的妇女,因为老有所依,因为充实而忙碌,因为跨越年龄的界限而快乐生活,那些中老年妇女的迷人光彩,优雅气质令人神往沉醉。所以,与其跟着子女”迁移”式生活,与其在传统的“几世同堂"的模式下寄居,不如以自己为重心安排生活,坚持工作,坚持做事。把情感安放在爱好和工作上,把精神和寄托放在退而不休的人际交往中,力所能及地参与一些工作、学习和娱乐,丰富自已的內心,以丰盈的内心面对孤独,以豁达的心态对抗病痛,以优雅的方式面对死亡,让晚霞的余晖温暖儿女,温暖这个可亲可爱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