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末年那风云变幻的朝堂之畔,有一位名叫鄂尔泰之人,出身满洲镶蓝旗。他自幼饱读诗书,心怀治国之志,奈何仕途之路起初颇为坎坷。好不容易熬到了从五品的小官,每日勤勤恳恳处理着繁杂的事务,心中却也盼望着能有崭露头角的一日。
这一日,鄂尔泰如往常一般在书房中研读经史子集,忽闻家中门房来报,说是有贵客到访。鄂尔泰赶忙整了整衣衫,迎了出去。只见一位气宇轩昂、举止不凡的男子站在庭院之中,身后跟着几个随从。那男子目光炯炯,扫视着鄂尔泰家中的布置,鄂尔泰心中一惊,但还是镇定地向前行礼,询问来客有何贵干。
原来,这位男子便是当今康熙皇帝的四皇子胤禛,也就是日后的雍正帝。此时的胤禛奉命替康熙到东郊主持祭祀大典,途中却突发急事,需要一笔银子周转。听闻鄂尔泰为人正直,家中也算有些积蓄,便前来相借。
鄂尔泰心中犯了难,他前些日子刚遇到一位算命先生,那先生神神叨叨地对他说,未来两天内,无论何人来借钱,都万万不能借,哪怕是皇帝亲临也不行。鄂尔泰向来对这些神鬼之说半信半疑,但此刻面对胤禛的请求,那算命先生的话却不由自主地在他脑海中回荡。
胤禛见鄂尔泰面露犹豫之色,心中有些不悦,语气也加重了几分:“鄂大人,本皇子只是暂借,待事情办妥,定会如数奉还。”
鄂尔泰咬了咬牙,硬着头皮说道:“四爷,并非在下不愿相助,实是为了您的清誉着想。您身份尊贵,若今日从在下这借了银子,传出去难免会有人说三道四,有损您的名声。再者,我近日得了高人指点,这两日实在不宜借钱与人,还望四爷见谅。”
胤禛听了鄂尔泰这番话,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没想到鄂尔泰竟敢拒绝自己。心中暗暗记恨,冷哼一声,拂袖而去。鄂尔泰望着胤禛离去的背影,心中一阵忐忑,深知自己此举可能会给自己招来大祸。
日子一天天过去,鄂尔泰每日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生怕哪天胤禛会找他算账。然而,命运却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转折。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胤禛继承大统,是为雍正帝。
鄂尔泰得知这个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心中充满了绝望。他以为自己的仕途就此终结,甚至可能会性命不保。整日唉声叹气,茶饭不思。
就在鄂尔泰心灰意冷之时,一道圣旨突然降临到他的家中。鄂尔泰颤抖着双手接过圣旨,当听到自己被从从五品升任从二品的江苏布政使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原来,雍正帝登基后,想起了当年被鄂尔泰拒绝借钱一事。起初他确实十分恼怒,但冷静下来后,仔细思量鄂尔泰的话,竟觉得他所言不无道理。鄂尔泰不攀附权贵,敢于直言拒绝自己,这份正直和骨气让雍正帝颇为欣赏。他认为鄂尔泰是个可用之才,便决定对他委以重任。
鄂尔泰怀着感恩与忐忑的心情前往江苏赴任。初到江苏,他便面临着诸多难题。当地的官场腐败成风,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鄂尔泰深知自己肩负着雍正帝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于是下定决心要整顿吏治,改善民生。
他首先从清查土地入手,派遣得力手下深入各地,丈量土地,核实田亩数量。这一举动触动了许多当地豪绅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试图阻挠鄂尔泰的工作。甚至有人暗中派人威胁鄂尔泰,让他停止清查土地的行动。
鄂尔泰毫不畏惧,他一面加强对清查人员的保护,一面上奏朝廷,请求雍正帝的支持。雍正帝得知此事后,对鄂尔泰的做法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下旨严惩那些阻挠清查的豪绅。有了雍正帝的撑腰,鄂尔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清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经过一番努力,江苏的土地情况逐渐明朗,那些被豪绅隐瞒的土地被重新登记,百姓的赋税负担也得到了减轻。同时,鄂尔泰还大力推行水利建设,疏浚河道,修建堤坝,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鄂尔泰的治理下,江苏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他的政绩得到了雍正帝的高度认可,在江苏布政使的任上干了几年后,又被提拔到了更高的职位。
鄂尔泰的仕途之路从此一帆风顺,他凭借着自己的正直、智慧和勇气,从一个拒绝借钱给皇子的小官,一步步成为了朝廷的重臣,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人生故事。而他与雍正帝之间那段因拒借银子而结下的奇妙缘分,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