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康德
从两句话中醒来
第一句:人和人相遇靠的是一点缘分,人和人相处靠的是一点诚意,这世间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
第二句: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一边想让自己的生活与众不同,一边却用世俗的幸福标准衡量自己。
在一微信群中,看了一个曾仕强的小视频,他说:“因果是科学的”。
但我却想对你说,科学是寻找因果关系的,即它是寻找构序的一门学问。
只要熵增定律和不确定原理没被证伪,“因果律”在更大的背景下(绝对空间)就是不成立的。
这是一个悖论。一方面,科学是隶属于“因果律”范畴之内的一个展开,那么依据熵增定律和不确定原理,科学的结论只可能是阶段性的“正确”,不可能无限放大,构筑成为绝对真理。因此,可证伪是科学的基本要素。但另一方面,熵增定律和不确定原理又隶属于科学认知范畴,那么在它被证伪的那一刻,“因果律”又成为绝对的正确。
这的确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如何摆脱这个思想黑洞?
猜想:既然在封闭的思想空间里(事实上,所谓的这种“封闭”会随着时间维度的延展而一直在被打破),“因果律”是成立的,因为,只有形成闭环,才能由“果”逆向寻找其某个前“因”作为闭环的因→果(因致果)“排序”;而一旦这个闭环被打破,“果”就变成了一个混沌的未知数,逆向寻“因”这条路径就成为一种困难,难以构筑其“排序”的可能实现。
那么,是否可以构筑这样一个思想空间模型,即:人类文明的进步其实就是不断搭建封闭空间的一个落实。即,所谓的思想跃迁实现,指的就是——打破原有的思想封闭空间,再重新构筑成为另一个封闭思想空间的抵达。
相对来说,人,这个能思考的性灵,为了自身安全保障的需要,他的基本倾向历来都是相对保守的,即,要想保有其连续性,因果是思想通路必不可少的“关系”。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强调因果关系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但对于超智(指引领新思想和新发现)人来说,所谓的第一性原理的本质,其实就是如何破除这个因果关系的思想演绎。
回到第一句话中,缘是什么?有答:缘就是一种纠缠不舍的情怀。祂是人们对于生命有限,从而产生自身眷恋的某种思想张力的表达。生在,是一个环境的展开,环境里的各个要素彼此干涉构成过程的影响,当生不在,环境自然消失。因此,我们说:珍惜是向死而生者不可或缺的情怀,是DNA遗传密码可以绵延的密钥。
再回到第二句话里。这是人之所以为人天然的、不可回避的Bug。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具有这两种相互对冲的想法,只是前后占比权重量上的不同。前者是希望自己能有所变化或变异,继而与众不同得以彰显自己;后者是希望能在群落里有个稍微光彩点的位置,在落俗中寻求一个小满足。中国人特别强调“接地气”,事实上“接地气”这个词的真实含义就是“落个俗”。但必须得承认,“接地气”具象型思维钙化多了,“仰望型”抽象型思维必然会有所减弱。事实上,在我们的文化结构里“俗”的成分一直占据主要的成分,包括孔子的思想,都是很“俗”的,且“俗”的只想一目了然,不想再有个什么深究的研讨,譬如“未知生,焉知死”就是在回避这个问题,为的就是给“俗”寻找一个充分的理由。
“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用人类理性发明的语词只能谈论现象,不能谈论世界的本质。”对康德的这两句话表示赞赏。
记:23点前入睡,难得。做了一个悠长的梦,在梦中与人辩解真假的由来。口渴,从梦中醒来,再难入睡。于是,喝杯水,点上一只烟,从微信阅览中摘下两句话作为引子,在手机上敲打出上述这些字符。表达一个另样的延展解读——不一样的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