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月开春以来,连天的阴雨让依山而据的清水村终日云雾缭绕,宛如一幅晕开的水墨画。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勤劳的清水村民不约而同地来到田间地头,播下又一年的希望。恍然发现,我来到清水村已有一年半之久,回头望去,才发现清水村早已改变了我许多。
“清水”洗去我的一身浮躁,在一件件小事中夯实为民基础。“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是十分繁琐的,例如需要统计的各类数据:脱贫户的收入数据登记、废旧茅房数量统计、削坡建房户统计等等,每次坐在电脑前填报此类数据,总觉案牍劳形。但有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台风“摩羯”携暴雨气势汹涌地袭来,镇上紧急通知转移重点人群,当我还在急急忙忙查找电脑上的名单时,村支书早已在群上列出所有削坡建房户的名单,并在最短时间内组织村干部完成了避险转移。我才知道,原来每一件不起眼的日常小事,每一项琐碎的数据,牵涉的可能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后,我开始沉下心做好每一件小事,我系统梳理每一项数据,力求从数字波动中捕捉群众冷暖,在表格纵横间读懂急难愁盼。在一次次的入户走访中,这些零碎的数据终在我脑子中拼合成了清水村的民生图谱,成为我在清水村工作最基本的底气。
“清水”浇灌我的成长土壤,在一件件小事中收获工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曾对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们作为基层的“小学生”,也必须有强壮的身体,还要懂得群众的语言。村里的工作少不了体力活,不仅要在柠檬基地上种植除草施肥,还要在人居环境整治期间挥汗如雨。村干部总笑我:“你就跟六、七十年代的知青一样哩!”入户宣传也是需要讲究语言方法的,当我手捧一叠叠上级的政策文件去入户宣传“百千万工程”,才愕然发现普通群众是看不懂公文里的政策语言,尤其是七八十岁的老者,更难以理解“百千万工程”的深远意义,而村支书用最朴实的“大家伙儿齐心协力,一步步把咱村搞得美美的,让大家钱包鼓鼓的”,便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共鸣。六百多天的浸润乡土,我逐渐褪去书生稚气,沉淀出带着土地温度的工作法宝。我学会撸起袖子、卷起裤脚与群众共同劳动;学会摒弃照本宣科,将"产业振兴"化为"用集体土地种柠檬挣现钱",使"生态治理"变作"房前屋后花果飘香"。我学会运用巧妙语言和实际行动让群众看见:文件里的白纸黑字,正是党和政府对群众最真切的关怀。
“清水”映照我的初心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内心信仰。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线,我愈发能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所承载的重量。诚然,农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对比城里而言确实艰苦许多,但我时常要求自己转换视角思考:我正在经历的辛苦困顿,是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乡亲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底色,我入户走访时爬的崎岖山路,是生活在山上的王大爷每天往返的必经之路,我挥动锄头时掌心摸出的茧子,早已经长成农民群众身体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十五岁时就来到当时条件最为艰难的梁家河,并在那里耕耘七年,给梁家河做出了许多改变。与之相比,我现在经历的这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在基层我们直接面对广大群众,解决的都是困扰村民生活的“大事”,看着村落在我们的守护中慢慢温馨,村民的生活日渐红火,我们在平凡的坚守,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照亮乡村振兴的大道,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属于自己的伟大?
我现在笃定地相信,在清水村的这些日子里,我收获了成长,找到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