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先生说,好的作品能与造化争功。让须臾永恒,让千年转瞬。作者是时间的作曲家,笔尖所到之处,如同指挥棒,引领时间的节奏。
不同的指挥家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作者,对故事有各种解读方式。《英雄之旅》里谈到一个故事的节奏,有冒险的召唤、遇到智者、考验、嘉奖等十二个环节。而《故事工程》则将故事分为四个部分,以第一情节点、中点、第二情节点作为不可逆的节点。我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则写在上一篇随笔《华丽的线索之网》中,寻求的是一条条通顺的线索串联起一个个精心雕琢的场景。
每一个具体的场景,必定充满可感的细节,才能打动人心、营造故事。那些细节,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许一闪即逝,就算长久存在也可能无人注意。但一旦落入了作者的眼中笔下,就可以将其纤毫毕现地重现并且转化成文字永久定格。
在故事中,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几年之间的活动,或者用大量的篇幅只写一个细微的变化,这是基础的,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作者忽略它,容易写得没有画面感、真实感,即便再精妙的情节构思也难以引起读者强烈的触动。读者忽略它,在读到好故事的时候浑然不觉,读到做得不足的故事的时候,只会觉得写得笼统、隔着一层、味薄、没有什么感触。
最明显的节奏手段,莫过于调转叙述顺序。善用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可以让一个故事读起来不至于平铺直叙的波澜不兴。故事常用的手法是,先用惊险、反常的画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在后文倒叙前情,或者补叙逻辑,简明补充逻辑。
每个场景的具体呈现,都有它的目的。既然经过费心雕琢,那就应该使它在最恰当的时机绽放出来。而这个“恰当的时机”就要求在叙述的顺序上有所考量。
常有人夸一个故事或者电影,说它“节奏紧凑”。这大概是指情节点一个接着一个,让人没有倦怠无聊的空隙。那么那些铺垫和揭开去哪里了呢?简略处理、集中处理,总之让夸张的情节堆在一起,持续刺激。一场故事结束,将人从目不转睛的专注中释放出来,才显得回味无穷。有人走这种浓缩味厚的路数,也会有人走恬淡隽永的路数,大量的留白、复沓回环。要看这个故事是什么主题、书写时想获得什么阅读效果了。
不仅故事的内容有节奏的讲究,写的时候也要注意节奏。善用占位符,不要让某个没想好的节点一时阻挡了流畅的思路。句段如此,情节也是如此。没有梳通的部分先用占位符空出位置,让后面的乐章先演奏出来。
最近我自己越来越习惯打乱顺序写。不是刻意打乱的,而是有些场景已经有了想法,那就先写出来,就像我在随笔《后台写故事》里思考的,这些场景已经率先处理完备,那就先写出来,何苦卡在那些还没梳通的逻辑上,或者不甚重要的过渡内容上。以至于经常是几个部分的文本同时完成,因为每一部分都已经有了主体,余下的事就是将它们修剪拼接。
就像熟能生巧讲究手感,各种叙述顺序琢磨着用,练多了,才有节奏感。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