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945年7月16日,凌晨5点30分,位于新墨西哥洲的沙漠中,一颗直径0.61米约有3400千克的金属球在风沙中爆炸,如同一颗太阳,声音就像无数皮鞋在踏击木地板,愈演愈烈,宛如震雷。
一颗高脚杯炸弹的重量为5.4吨,长度和直径分别为6.4米和0.965米,其内部装药为2.35吨的铝末混合-D1炸药,它的威力是同比TNT当量的1.5倍也就是理论上3.52吨的TNT。
而这颗3.4吨的“小玩意”在只有部分铀发生核裂变的情况下,释放了一万三千吨TNT当量的能量。
1945年4月12日,作为副总统的杜鲁门因时任总统罗斯福的病逝而就任。
同1945年3月23日,有证据称德国在图灵根进行两次保密级的试爆,一颗直径1.3米,重2吨的球体产生了爆炸,并摧毁了直径为1.2公里内的建筑和树木,包括战俘。
1944年3月的某日,第一批浓缩铀235开始生产。
1943年春,奥本海默开始领导制造原子弹。
同1943年,美国情报报告称,德国汉堡南部的“几家工厂和数百名工人”正在生产一种新型炸药,这种炸药的密度非常高,能量如此之大,以至于一公斤新材料的爆炸半径将达到数公里,并将其放入一种极不寻常的球形设计的炸弹中。这时,德国已经很有可能在柏林建成了原子反应堆。
1942年,尽管海森堡不再将原子弹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但他依然在进行“S矩阵”的计算,这是一种微观粒子散射过程和反应过程。为德国军方工作的流体力学专家戈特弗里德·古德利对球形和圆柱形内爆进行了非常相似的计算。
同1942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型原子反应堆,成功地进行可控的链式反应。
1940年,德国科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冯·魏茨·瓦克了解到钚239也可以用于制造炸弹。
1939年12月,德国开始订购重水,用于作为放射性物质的慢化剂,以助于铀反应堆中生产的钚239。
1934年,德国物理学家艾达·塔克·诺达克准确地预测了铀的中子诱发裂变和通过铀中的中子俘获产生新的核裂变元素钚239.
1932年,德国科学家狄布纳在大学内进行核物理实验,在后来,他可能是地球上唯一同时具备“TNT内爆炸弹设计”“裂变链式反应”“高能诱导聚变反应”的科学专长的人,而原子弹最重要的莫过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德国的研究能力领先美国很多。
1945年7月26日,同盟国敦促日本投降,被日本无视。
同年7月16日,杜鲁门决定向日本无限制投放原子弹,直到日本投降,并把京都排除在外,原因是为了保存文化。
8月6日,一颗重达5吨,TNT当量为1.7万吨的铀原子弹在位于地面六百米的高度在广岛上空爆炸。造成七万人直接死亡,或气化和碳化,而后由于灾难和辐射病带来的陆续死亡到达十三万人。
当日,苏联称一枚陨石落入广岛,裕仁天皇再次收到警告,但书信被下属撕毁,天皇并未收到通知。
8月9日,一颗4.5吨,TNT当量为两万吨的钚原子弹,在距离长崎高空约503米的空中爆炸,由于钚带来的高能射线更快,被轰击的粒子也越多,所以威力更大。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为7.4万,而后因此死亡的人数来到了二十三万。
冷战以最可怕的形式开始了,这是杜鲁门强硬的执政手段和奥本海默本人的悲剧带来的,杜鲁门想要更大威力的氢弹,而奥本海默想用自己的威望,让大家都不要研发氢弹。
他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他也成为了死神,电影中,杜鲁门所说的“是我投下的原子弹。”让每个观众都能感受到奥本海默本人的矛盾,也许他同情在核爆中死去的平民,但他更在意的的是未来的全面核战争。
如果你了解二战和冷战历史,或者多少对诺兰导演的的电影有过在结构上的了解,那大概率是很容易看懂的。这部电影的剪辑手法和时间线管理相比于另外几部”晦涩难懂”的电影相比非常的简单。
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从在美国学习实践物理碰壁,后去到德国学习理论物理;随后是回到美国做力量子力学的讲师,开始执行原子弹的研发计划;最后是在麦卡锡主义下对左翼的诽谤和迫害。在这第部分中,三个时间线呈交叉的形式向前推进。向前是哪里?在黑白画面中可以理解为现在进行时,根据听证会和法庭现场,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来引导出那三组交错但是通畅的画面,就像是三条弧线有规律的环绕着一条直线。
而影片的后半段也是大相径庭,讲完该讲的故事。最后奥本海默想通过自己的威望让大家都不要制造氢弹,而政府想通过“通苏”来让奥本海默失信从而让舆论导向自己,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官司。到这里,整个故事线变成了简单的两条,分别是彩色的也是开庭前的对奥本海默的听证会,以及几乎贯穿始终的庭上辩论。而最后一个画面则是一个故事被分成了两份,那便是开头黑白画面中与爱因斯坦在湖边无声的谈话,而在最后彩色画面中才让观众知道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说了什么,同时也让背影镜头变成了正面的对话镜头。
至此,一个“三二一”的步骤成为了电影的答案。
如果你本身了解历史,那你大可以全神贯注的看完每一句话,就能理解电影的表达,因为这部电影的台词太详细了,诺兰就是为了让你看懂,以至于本人在看的时候觉得的略显拖沓。XD
现在是电影结构玄学时间。
量子力学中最著名的科目莫过于“波粒二象性”。简单来说就是微观粒子有两种存在形式,且两种形式同时存在的状态无法被观测。就像薛定谓的猫,在你没观测之前,这只猫就处于生死叠加态,如同双缝实验中的微观粒了一样。
诺兰所拍摄的《奥本海默》以及《敦刻尔克》两部历史题材电影的拍摄方式就像打开装有猫的盒子的过程,讲一个过程打乱然后重新组合,或者说是中子撞击铀发生的裂变。而这些裂变产物,或者是故事的碎片依然没有变的混乱,而可能是有规律的分裂和发展,或者是通过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则来解释,一个粒子的湮灭后的重整化,这个过程会因为不确定原则,粒子在湮灭后吸收的能量会导致它变成各种基本粒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粒子,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无限多无限长,但也始终是有始有终,好比最后我们打开了薛定谓装有猫的箱子,尽管它已经死了,但这依然是结果,而这之前经历的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
在这里做个预言,也许这就是诺兰对于历史电影拍摄的手法,期待下一部历史题材电影。
这是写这篇文章的第五天,有些天里我焦头烂额,想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中国的核发展史和朝鲜战争,这些都是冷战的产物,但是通篇没有真正能讲的地方,无非就是讲故事。以及我也想写写奥本海默的心境,但我想寥寥数语也能概括,就像“普罗米修斯”,火成为了重要的发展工具,也成为了最致命的武器,而两人都在这之后独自承受着痛苦。
我发现这部电影没有太多能讲的,它带来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一个人的故事和政治斗争,而拍摄手法和配乐在我看来成了最大的看点。我在大纲中还想详细的讲述核裂变和核聚变反应,但后来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感觉相较于这部电影本身的质感,这些“硬核”的内容是跑题的,和这篇影评一样。我也想就量子力学扩展讲一下我挺感兴趣的“超弦理论”,但是我连量子力学都没有在这篇文章中详细讲到,所以就算了。其次是这篇文章在这五天给我的打击,有关这部电影的文章实在是太难写了,所以我想摆烂了。比如有关德国原子弹计划的资料之难找,整理起来之繁琐,最后整理和重新编译也只写出来一点。(有存在伪历史的的可能性)。最后就是“扩展内容”除了会让读者感觉到偏题,还有就是有凑字数之嫌,所以我选择将主要内容保留下来。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尽管之前我说过有些内容对我自己来说略显拖沓(因为这些内容十分了解),但是不太了解这方面历史的观众依然有很多觉得文戏十分精彩,上一次看文斗看的这么爽真的还是《进击的巨人》中的一集“白夜”,其中就论该救哪一个人,展开了一整集的对话型叙事。
我想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感兴趣的话,记得点赞、留言加关注,我会第一时间回应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