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就是做不完的试卷和作业。我是疲于应付各种状况,连发明新菜的心思也是了无了踪影,更别说举办聚会之类的活动。这不,无论我这做娘的如何着急,孩子仍然是不急不躁的过着他的小日子。我的焦虑都变成了枉然,是以,我必须神经粗大,仍然过回原来的我。
马上圣诞节了,想着见见不常见的朋友,便想约她们一起来庆祝;二来,也是早就承诺了她们,那就着手准备吧。
第一步,发邀请。本周六,想邀请大家一起庆祝圣诞夜,不知道各位是否有空?第一个群里,第一个响应的姐妹,有空有空;第二个响应,有空有空。最后,这个群里全员都会来参加聚会,而且非常积极的响应要拿拿手菜来。第二个群里,第一个响应的是,我们不确定,孩子的爸爸有个同学来上海,可能要聚会;第二个响应的是,周六晚上我还不好说啊,下午去看望朋友。尽量回来。第三个响应的是,我弟可能会来上海,如果周六他不来就去你家玩。最后,没有了声音。
我本来就是有担忧的,因为现在孩子们周末都是要上各种补习班的。我们老师正好调课,我便想让孩子轻松轻松。本来也就过去了,可是,这两周正好在读《社会性动物》这本心理学的书,我突然心血来潮,回头再又看了这两个群里几个回复。试着想要分析一下里面的从众心理。
从众,可以定义为,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人是社会性动物,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要求遵从的价值取向之间紧张冲突的状态中。当人们选择跟随其他多数人行动时,从众行为也就产生了。这点我深表赞同。
第一个群的反应,当第一个很肯定的回答了“有空有空”之后,立马下面的人也有了肯定的表态。还有其他人,因为忙于工作,回复稍晚,但是最后仍然是积极回应,表示了对聚会邀请的热烈响应。显然,这是一个积极的结果。
第二个群的反应,当第一个给出了不确定的回复时候,假如第二个积极响应的话,势必是会被想象中的压力所控制,而影响了她的判断。第三个回复里自然而然出现的也是不确定答复。
假如我是单独邀请每一个人的话,应该就会避免这种从众心理带来的压力,而是使她们做出自己的选择。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就是在196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杀人案件。这位女子是在纽约人口稠密的市中心被杀害的。整个杀人的过程持续了30分钟,女子有持续呼救的声音。而且周围至少有38人听到了呼救声,大家只是站在自家的窗口观望,而没有一个人出面报警和帮助她。
书中分析道:危难事件的现场如果有很多人,受难者反而很可能得不到帮助,这是一种不介入的从众心理。
在上周末的测试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下面哪种行为属于从众行为?
A.考试时,有道选择题不会,便照抄了同桌的答案。
B.食堂有一道汤非常好喝,大家都喜欢,我也喜欢。
C.我想上东边中学,爸妈非要我上西边中学,我听从了。
D.点外卖时,我点了和同桌一样的套餐。
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D.但是但是错了。首先A和B是直接可以排除的。我选D是因为我看同桌点了,我也选一样的。
我们再来温习一下从众行为的定义,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这样看来C才是最佳答案。因为爸妈觉得西边中学好,而孩子因为父母的压力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是为从众。
是以,从众的心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