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祖父一生勤苦为曾家积累下了一些家产,论成分算是一个小地主。全家8口人勉强能吃饱糙米饭,偶尔半个咸鸭蛋。为了让曾国藩进京考试,全家差点连路费都凑不出。
道光18年,27岁的曾国藩,中进士点了翰林。当时清政府规定初入翰林之后的两年,是没有工资的。
那曾家的经济是如何好转的呢?如同《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之后的状况一样,新进的进士前途不可限量,十里八乡前来攀附之人络绎不绝,踏破门槛。这也就使得老曾家有了几种致富之道,第一可以接受官员乡绅的各种馈赠,还可以凭自己的信誉去借钱,另外在民间调解纠纷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
清朝时从外地进京交通不便,需要大量的路费,而且官服、仆人以及住房都需要自己购置,单这几项就需花费上千两白银。
为了筹措这些费用,曾国藩只能挨家登门拜访,求取贺礼。考中进士的曾国藩用了一年的时间到湖南各地去拜客,如同和尚化缘般,跑了三千里路,拜了2000家人家,来筹措进京所需的资金,风餐露宿很是辛苦。曾国藩此次一共收了一千四百八十九两一钱二分。即便如此,这些钱仍然不够用,曾国藩又向朋友借了钱。
进京之后,曾国藩的经济状况一直很拮据,为此曾被自己的仆人看不起,还被其反炒了鱿鱼。
翰林的职位看起来很风光,其实俸禄并不多,一年也就一百二三十两,而在京城租房、应酬、送礼、购置衣物的支出,一年就能达到400两左右。后来曾夫人也来到了京城,生养了几个儿女,家里人口渐多消费暴涨,经济压力很是巨大。尽管京官有一些收受馈赠、礼敬等灰色收入,但此时的曾国藩已立志“做圣人”,自我要求不生一点营求私利之心。
在这一段时间里,曾国藩经过选拔,担当了一次四川的乡试主考,在这次外派任务中。得到了一笔6000两左右的辛苦费,总算让自己还清了债务,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清朝统治者为节省开支,晚清士兵实行薄俸制,官兵的工资很低,导致军心涣散战斗力极低。曾国藩创建湘军,采用高薪养廉政策。无论军官还是士兵,比正规军同级军官要高3~6倍,几年兵当下来都可以积攒数量不小的财富。
曾国藩曾发誓“不要钱,不怕死”,他明白,军官廉洁才能出战斗力,所以在军队中,他把廉政建设一直抓得很紧。出于对子女的教育考虑,曾国藩往家寄的钱也很少,他认为,奢侈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子孙的发展。
曾国藩几年攒的工资都到哪儿了?曾国藩给曾国荃的信中说,将大量的财富充作了军饷,以及用于地方的公益事业。他宁可把钱财用来施舍他人捐掉,也不会寄回家里,这个做法和当时一般官员的很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