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男女老少,怀揣各自不同的梦想或目的,都可以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整个社会也在创业者们的推动下加速进化。如果你也是一个即将创业或打算要创业的人,我希望你可以先停下脚步审视一下自身,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会做决策吗?”
如果我们把当今人类社会的教育体系分成三大类,那第一类为“工具型”教育,它教育人学习某种特定的技能,今后能从事社会特定领域的工种并以此来满足人类的某种特定需求,比如当下的各类技校或职业类学校。这样的人好似工具,维持着社会正常运转。第二类为“工艺品型”教育,它培育人某种专业性的思维,能解决某个行业的问题甚至是学术创造,比如当下的各大高校。这样的人好似工艺品,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但却仍旧为人所用。第三类为“决策者”教育,它并不拘泥于某种专业性的思维,而是研究人们思维本身,探究并发现自我,从而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有效地做出决断并能驱动专业性思维的人和技能型的人去达成目标,比如各大MBA商学院等。而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始料未及的问题,所以说会做决策是成功创业的基石。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有一只北极熊在冰面上肆意地翻滚玩耍。突然听到“咔擦”一声,仿佛时间突然静止了,但却看不到任何异动,如果你是那只北极熊你会怎么办?如果你待在原地不动,可能时间长了你会被冻死,如果惊恐地奔跑,可能一不小心就掉进窟窿里去了。那你该怎么办?其实这时最好的决策是立马趴下来,然后努力往离岸最近的方向爬。
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信息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决策。这里有个很好用的方法叫“有限决策”,它能帮助我们做出当下最有利于我们的决策。很多时候,人们为了做出最好的决策而想要搜集所有的信息再下决定。然而,信息是永远不可能被全部收集完的,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延误了做决策的最佳时机。我们要做的不是最好的决策,而是当下最适合我们的决策。根据当下所能掌握的有限信息以及资源做出当下做有适合与我们的决定,这就是所谓的“有限决策”。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最近刚看了吴晓波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他里面就讲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其实并没有一个蓝图,而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个局部看来它处处都有问题,但过个10年你回头看,它又走了很远,取得了十足的进步。有问题才能让我们去做决策,也许现在看来,有些决策并不是最明智的,但是在当时来看,它又是最适合的,也正因为这些有限决策让我们没有原地踏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就像我今天打算写这篇文章一样,也许有些观点还不成熟,有些例子还不够充分,但今天是开启我简书创作之旅最适合的时机,所以我码下这行字,算是对2017做个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