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0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把人分为三类:一是注重养生修炼的长寿之人,占十分之三。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者,占十分之三。三是追求欲望名利的漠视生命的人,占十分之三。(可能还有一类是超脱生死境界的得道之人)
“出生入死”这个词现在的意思是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与赴汤蹈火、舍生忘死的意思相近。但是这个词最早的意思则是描述人生的客观现象的,即从出生到死去的过程,或者说是人一出生,就注定要向着死亡逐渐迈进。这是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生的意义其实是没有意义,因为一切都将是幻灭的结果。但人生的意义可能就在于让没有意义的生命过程深深地打上个人的烙印,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为后人留下点精神上的,物质上的东西。这个词的本意是冷静客观的,后来演变的意思则是充满了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的主观色彩。
老子最鄙视的是第三种人,为了名利欲望不顾生命危险。老子也不太赞成苦行僧般的救世主,因为在他看来,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最好的。老子赞成的是生之徒,即善于养生者,认为他们“无死地”,没有什么致命把柄可以让他人进行攻击而置于死地。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一个是自己本领高强,老虎甲兵都不敢靠近,即使靠近也是被打败。二是虽然自己本事不大,但身边有高手保护,照样没有危险。三是自己本事不大,但可以凝聚多方力量,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总之吧,要想做生之徒,要想长寿,还得靠自己,要么是实力,要么是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