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年间,北京以北。复仇之路,充满杀机。姜文电影,《邪不压正》。
作为“民国三部曲”的最终章,《邪不压正》本周五就要和观众们正式见面了,时隔四年的姜文还能掀起曾经的风暴吗?
《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武侠小说《侠隐》,讲述的是1937年,青年侠士李天然身上背负着血海深仇,在美国秘密训练多年后回到北京,在这座国际间谍之城,各方势力相继登场,神秘人物各怀心思,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即将展开。
作为中国“最会拍电影的演员”,姜文的电影总是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狂野、荷尔蒙、思辨这些元素经常出现在他的电影之中,将这些个人符号融入到故事之中,让电影看起来既艺术又充满张力。
有一种天才叫“姜文”,当演员时获奖无数,当导演时技惊四座,此人身高1米80,霸气外露,王朔喊他“姜老师”,冯小刚称他“姜大爷”,张艺谋对他不吝赞美,陈凯歌对他欲言又止。
在《邪不压正》即将上映之际,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姜文以及他的电影。
“戏霸”姜文
相比于导演的“野路子”,演员的姜文可谓是科班出身。1984年姜文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同年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主演了《家庭大事》、《高加索灰阑记》等优秀剧目,开启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真正让姜文一鸣惊人的是1987年电影《芙蓉镇》,为当时年仅24岁的姜文摘得第一座百花奖影帝。30岁不到就主演了《末代皇后》、《春桃》、《红高粱》、《本命年》等重量级作品,奠定了在中国演艺界的地位。
姜文极具表演天赋,从北京大院子弟到热血中二青年,从丢枪警察到鹅城麻匪,从失落皇帝到阴谋太监,他似乎能手动调节男性激素的阈值,上至荷尔蒙爆棚的纯爷们,下至荷尔蒙为零的“小太监”,型男猛男渣男软男全覆盖。
其中《大太监李莲英》绝对是姜文表演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堂堂七尺男儿能把一个太监演得活灵活现,演技可谓出神入化!
有些演员是导演的提线木偶,在铁腕导演教诲下,颓废少年也能变成铁骨铮铮的硬汉,但要由他自己发挥,一代名将也能被他演成病恹恹的弱鸡。
而有些演员则对角色有着独到的见解,不仅能创造性发挥,还会给编剧和导演提建设性意见,这往往预示着,他们想得到更多的话语权。
姜文在演员上的成就少不了上几代导演的提携,在这些前辈面前,姜文却一点不怯场,反倒屡屡教他们“塑造角色”。
《芙蓉镇》时,他把剧本台词改得乱七八糟,还得到导演谢晋的鼓励,《大太监李莲英》时,导演田壮壮跟他开玩笑说“你导戏吧,我来给你演”,到了《红高粱》,他和张艺谋为角色的塑造从头吵到尾,最后吵出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大作,陆川曾经和姜文合作过《寻枪》,陆川指责自己的剧本被“强奸”了,亦称姜文是“戏霸”,其实姜文只是曾经对其“指手划脚”而已...
姜文不甘心只做演员的心也开始愈发明显。在和冯小刚、郑晓龙等人合作拍摄《北京人在纽约》之后,导演姜文即将横空出世。
“自恋”姜文
冯小刚说“当我还处于把电影当饭吃,为保住饭碗必须急中生智的时候,姜文则是对电影展现了不顾一切的爱。我的问题是怎样使电影达到好的标准,他的问题则是如何节制他的才华”
这样的吹捧绝对是有理由的,1994年姜文自编自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出场就艳惊四座,在斩获六项金马奖的同时,还让夏雨收获了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狮奖),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影帝。
北京大院孩子王朔写的《动物凶猛》,姜文把它拍成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从来不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故事,把一个巨大的时代背景,转化成青春年少时期的骚动与眷恋。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场白
什么是好导演?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但好导演肯定有一条,作品不在多,而在精。截止目前,姜文只导了7部电影,但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甚至在很多影迷心中,姜文才是中国的“第一导演”。
《鬼子来了》可以说是姜文“封神”的影片,电影用另外一种视角去审视抗日战争。姜文通过影片含而不露的风格揭示了人性的悲凉,黑白以及最后的那一抹彩色的处理都显得别有用意。只有敢于去批判和自省的人,才会有前途,只可惜,这都只是“一厢情愿”的。
《鬼子来了》在国内禁映,但其成就显然是遮蔽不了的。该片获得了戛纳影展评委会大奖,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评奖中摘取最佳外语片大奖,在日本观众中引发了对战争和人性的深沉思考。
“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我想拍《鬼子来了》,其实是想对自己三十五年来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是什么引起恐惧?为了摆脱这个恐惧,是远离死亡,还是接近死亡?这些都是我三十五年来脑子里和心里的感受。我想把它表达出来,正好有这么一个故事,往里面一装,合适。” —姜文谈《鬼子来了》
如果说《鬼子来了》成就了姜文在艺术和诉求上的野心,那么《让子弹飞》则是成就了姜文“站着把钱挣了”的梦想。
《让子弹飞》在2010年上映,轰下了6.6亿的票房,创下了姜文电影的票房新高。从《让子弹飞》开始,“姜文电影”就成为了一块金字招牌。
《让子弹飞》在让观众大呼过瘾的同时,没有忘记自身的诉求和隐喻。真正做到了又好看又有深度,姜文的导演才华在这部电影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仔细观察姜文的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姜文身上总带着一种“自恋”的情节,这种自恋情节是对于自身创作的一种自信,这种自信让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姜文。但这种自恋有时候也会过于的偏执,让他陷入一种孤芳自赏的状态。
看姜文电影的时候,有一种让观众看魔术的感觉——你明明什么都看见了,却又好像看不太明白。
《太阳照常升起》里遍布各处的符号机关,《鬼子来了》里的最后一抹彩色,《让子弹飞》中层层叠叠的暗示,《一步之遥》中对于经典电影的致敬……
每个细节都嵌套着隐喻,每个画面都暗藏着玄机,姜文的电影好似一个魔术盒子,关键在你能否解得开。
这样的导演姜文,自信又自恋,他是天才,同时也是魔鬼。
“我拍电影不为取悦任何人”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艺术品,有的只是艺术家。我们透过艺术品和艺术家产生交流,透过艺术品来了解艺术家的为人。而姜文就是这么一个充满浪漫主义和硬汉气质的艺术家。
面对“更喜欢当导演还是演员”的问题时,他给出的回答风趣自信:“当我遇到了一个好的导演,我就想当演员;当我遇见一个好演员,我就想当导演。当我遇见一个像姜文这样的演员,我可能就会想当导演。”
当被问到《邪不压正》想表达的内容,他答道“自己的电影没有标准答案,不要带预设去看,人生亦是如此”。
这样子的《邪不压正》令人期待,而这样子的姜文,让人敬佩!7月13日,影院见。
姜文的电影就像子弹在空中,让它再飞一会儿,需要时间回神,恍然,才能琢磨出其中特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