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庄子的大智慧一

作者:史遇春

(一)

《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虽然,我对庄子“混沌”的大义不甚明了。但是,就对“混沌”字面意思的粗浅认识,我觉得,自己本身的状态,就是一种“混沌”。正因为这样,所以,接下来我对庄子《应帝王》里面这一段文字的揣测或者解读,也必然是“混沌”的。

庄子的智慧,是大智慧,是无可比拟的!

读完上文《庄子·应帝王》的这一段之后,一般人大概会陷入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也可以叫做“混沌”。

可以说,我们从这短短的文字里读出了许多;也可以说,看完这一段文字之后,我们一无所知。

这一种感觉,有如在读诗。但是,这种感觉,又区别于读诗,因为,诗多是感性的,我们对诗的感知,大多集聚在文学的层面。

再来看庄子的文字,他似乎都是在讲童话故事,而这些童话故事里面,又有太多“理”的意味,基于此,许多人会把庄子其人其文上升到哲学家和哲学的层次。

庄子天才的想象力,是愚笨如我者无法企及的。

下面来仔细研读上文《庄子·应帝王》的这一段话。

就字面的认知,“倏”与“忽”是时间的概念;“混沌”是天地未开辟时,空间的概念。由此推理,“倏”、“忽”、“混沌”的相遇,是时空的交织。这种时空交织的无垠与宽广,非庄子这样的奇才大贤,无法成就如此的格局。

“倏”与“忽”是时间的概念。时间是可以感知但无法目睹、触摸的。庄子让时间概念的“倏”与“忽”均成为“帝”,且让它们分领两域:“倏”为南海之帝;“忽”为北海之帝。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在我看来,庄子的这种想象力,不是文学概念的拟人手法所能涵括的。“倏”与“忽”是时间,“帝”是超人的“领海之神”,“南海”与“北海”是“二帝”所拥有的广大领地;这又是时间、空间、人或超人的融合。这一种天才的想象力,也是普通人所不能及的。

庄子对于“南”、“北”、“中央”的意识,非常清晰。南之广大,是无穷尽的海,是清明;北之辽阔,是没界限的海,亦是清明;中央为海所囿,不知其为何,所以只能是“混沌”。这种大气的地理观念,天地万物在他眼里,也只是“小小寰宇”罢了。

“倏”与“忽”,是有意识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含义是“匆匆”;“混沌”是无意识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含义是“模糊”。正因为如此,便有“有知”与“无知”,“有为”与“无为”的区隔。正因为有此区隔,才产生了下文,才演成了一出悲喜剧。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庄子•应帝篇》中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
    咸蛋君233阅读 14,592评论 0 3
  • 庄 子 之 乐 石瓢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稚子之乐:...
    my石瓢阅读 9,869评论 3 35
  • 心忍刀割千万处, 初衷未改志如坚。 愁烦嫉恨皆不在, 只望真情驻世间。
    海王星1984阅读 1,137评论 0 0
  •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是阳气逐渐萌发的季节; 春三月,也是自然界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 《黄帝内经》认为:“人...
    源妈生活圈阅读 6,865评论 0 1
  • 什么是csrf csrf通常缩写为CSRF或者XSRF,是一种对网站的恶意利用。尽管听起来像跨站脚本(XSS),但...
    青山i阅读 8,770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