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前,考虑了很久,估计革命题材的电影不会太好看但结果恰恰相反。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主人公 刘峰同志 何小萍同志
说实话之前不太了解冯小刚,现在也不是很了解,可能我浅薄无知也可能我看的电影太少了,所以当我想叨逼一下《芳华》的时候,我在想 ,我的文字和语言是否慎重,我的推断是否正确,但这些都不重要,我是一千分之一的哈姆雷特。有的观众感情比我强烈的多,而我,并非那个时代的人,我仅以自己的想法来看待这部电影。
走出电影院的一刻,感觉心中苦涩,比起刘峰肖蕙子,我还是最爱何小萍,与演员无关,也许我以后都不会看苗苗演的戏,但是我会永远记得何小萍。何小萍最苦,也最勇敢,最坚韧,我很想为何小萍流泪,可是我没有,我只能呆呆的看着她。冯小刚是个实在人,好不容易有了一部电影,没有任何的主角光环,主角最苦最惨最倒霉。好人做好事没有好报,漂亮女人嫁的好,官二代生活顺风顺生。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啊,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大致方向没有改变。但是人是需要怀着对生活的一点点希望活下去的,哪怕只是想着今天晚上吃什么?假如生活没有希望没有期待,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也许严歌苓把何小萍描写的太惨了,她深切的认识到刘峰的善良,对那个冷漠的集体充满失望。看了很多人对芳华的评价,大家都喜欢何小萍在月夜下的舞。可我更喜欢那个送别刘峰向他敬礼的何小萍,更喜欢那个守在重伤病人边上的何小萍,更喜欢那个抱着刘峰物品大声喊着我明天送你的何小萍。后来的何小萍,总算是经历了无数的人间冷暖以后变得硬气了一点,我希望何小萍能过得好,能活得久,能一直硬气下去,
再是刘峰,他就是个傻子。
对友情傻,对爱情傻。
也不知道刘峰的人设,生活中是否有人会帮助他。小郝的一千块是刘峰三倍的月薪,本来挺想骂小郝这样的人的,但是似乎也没什么大错,祖辈革命英雄,干部子弟出生,虽然有点拜高踩低的毛病,但是多数人不都是这样的嘛。刘峰的人设也很凄惨,打仗没了胳膊,不打仗了当了残疾人又混的很差劲。我后来想,刘峰的性格在生活中一定是那种很努力很能吃苦的,他又很善良很愿意帮助人,为什么这样的人却过的那么差?于是冯小刚在刘峰这里又给现实打了一个巴掌。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给很多老一代的人看的,其实也不是的。老一代的人确实会有共鸣,可是时代是有共性的,不论哪个时代,根本的人性都没有变。从出生就决定的贫富差距,女人的外貌影响。为什么要说到女人的外貌,因为这部剧里我最讨厌那个林丁丁,她比那些在越南战场上的的敌人还要讨厌。林丁丁是很漂亮的,刘峰喜欢她,摄影兵喜欢她,吴干事喜欢她,肯定还有别人,最后嫁的也好,文工团解散后就移民嫁到国外,在那个时代里。她已经是前途顺坦的女孩子了,但是还是那句话,虽然令人讨厌可却没有什么大恶,她的虚荣自私懦弱害了刘峰。你要问为什么这样讨厌的一个人设过的很好,没办法,冯小刚又给你一个巴掌。可能这样说并不准确,不是所有的漂亮女人都好命,也有不好的,可能林丁丁太幸运了。与刘峰的悲惨相比之下,显得刘峰格外心酸和惆怅。
最后是肖蕙子,这个人没啥好说的,肖蕙子的角色是中和的。她也优秀,但并不完全优秀,不能说她有主角光环。只能说,这样的人可能是你是我,可能是我们中间的任何一个。因为我们少有刘峰的善良,也少有何小萍的苦难。最多的就是肖蕙子这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70年代打的什么仗。如果不是《芳华》,都快要忘记解放后那些小的战役了,那个我们以为和平的年代,依旧有人在暗自保护我们。我们不会忘记的,时代的巨轮之下,每一个人都在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也好,此刻也好,时间之前每个人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希望生活中的刘峰同志 何小萍同志 都可以受人尊敬 都可以被善待。
感谢冯小刚导演。
致敬《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