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同学聚会,毕业多年以后,差别还真是挺大的,有些表现平平的难免会羡慕说,“你运气可真好!”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总想说:“世界上,没有偶然的运气,如果有,也不长久。”
但还是有人不服气:我也很努力啊!一样起早贪黑,领导布置的工作都完成的妥妥帖帖,一年到头也不出差错,可是小领导的位置空缺,愣是空降了一个,你说努力有啥用?
记得曾经有一篇文章在网络疯传,题目已经不太记得了,但内容非常深刻。有个大学生毕业求职,应聘时脑子反应灵活,表现出色,主管看他学得快,做事麻利,也很乐意教。一年后,他提出辞职,主管找他谈话,他的理由是:整天都在处理一些很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学不到东西,做得最多的就是贴发票。主管很感慨,分享了他当初的经历:同样是类似的事务,我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发票里最多的就是餐费发票,我细心的记录每张发票的日期、金额、消费地点、招待对象,时间长了我仿佛从这长长的清单里看到了一幅图,它告诉我老板有什么样的喜好、什么样的品味、什么样的口味、招待不一样的客户喜欢去什么样的场所。有几次,老板忘了说要订哪一家餐厅,可事后老板却发现我订的正是他想要的,对我赞不绝口,我也正是从这样的小事里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
同样的起点,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当有了积极的心态,自然就会去思考:同样是努力,区别究竟在哪里?
《番茄工作法图解》中曾提到,影响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三种能力:
- 全局观;
- 控制力;
- 心流和创意。
全局观,简单的说,就是考虑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虽然很难,但是可以通过练习慢慢培养起来;控制力,是指工作时是否可以足够专注;如果心里总是装满了琐事,是不可能产生心流和创意的。
看上去这三种能力是对立的,只注意细节的人,好比整天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一生碌碌无为;然而,只有全局观也是不够的,虽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却不接地气。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神器—《工作日志》,它可以帮助你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工作日志》这个话题。
一、工具介绍
主要工具:《工作日志》,包括:月计划、周计划、日志三部分。
辅助工具:《活动清单》,用于记录所有待办事项,随想随填,做完划掉,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TO DO LIST。
二、具体方法
首先,要有一个TO DO LIST。
手机上有很多这样的APP,越方便越好,有很多事情是在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想到的时候你觉得非常的清晰,但过一会儿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所以,当脑子里有想法产生时,立刻马上记下来,特别是在上厕所、洗澡……这种脑子放空的时候,最容易有想法,不要犹豫,赶紧记下来。
LIST需要标注一些信息,以便后期跟进,比如:按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划区分重要和紧急程度,标记完成时间,已在进行中的任务标记开始时间。
其次,《工作日志》的填写原则:
计划从大填到小,总结从小做到大。
1. 从月计划填起,有利于培养全局观。
通常会有这样的困惑:
- 每个月就这点事务性的常规工作,没有特别要写的呀。
- 我也不知道领导会布置什么样的任务呀。
没关系,在平时部门的会议上、与领导的交谈间,经常会说到上级领导对部门的要求、市场上的情况、行业内的情况、重要项目的进展等等,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一定可以捕捉到,有些要求不要轻易认为和自己的岗位没有关系,就把它忽略掉,先记下来再说。
特别要思考的是:
- 本岗位的KPI考核指标是什么?
- 本岗位在部门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 与其他岗位是怎样连接的?
2.把月计划进一步细化就有了周计划
两者有些区别,月计划可以是框架类的东西,比较务虚,而周计划就要加入一定的行动计划,特别需要量化分解。先根据月计划分解出第一周计划,在第一周结束时进行总结,对比计划与实际执行的差距,结合月计划以及新增任务,适当调整后再安排第二周计划,以此类推。
3.日计划是一天的开始
在开工之前一定要安排好,需要明确到:
- 几点钟办什么事情?
- 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 共同参与的人有哪些?
开始计划前先回顾一下本周计划,这就好比写一篇文章必须要围绕中心思想一样,然后梳理一下TO DO LIST,按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区分出重要和紧急程度(也可以在任务写进LIST同时标注重要紧急程度)。
4.学会记录和总结
记录不是报流水账,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每件事情做完以后可以这样记录:这件事情开展情况如何?是否按预期完成?遇到了什么困难?收获了什么经验?后期要怎样做?是否需要请求协助?……
很多人认为:事情做完了就做完了呗,没做完的明天我会记得接着做,还要总结,麻不麻烦啊?
是的,确实很麻烦。但是,要记住:人因为思想而伟大,而总结可以促发思考。如果一开始觉得不适应,可以把以上几个问题做成一张表格,每做完一件事情填一遍,哪怕每个问题只回答一句话也好。
在一天结束前,回顾一遍今天做的事情,用几句话总结成果与不足。每天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才是一个完整的日志。
在每周结束时,回顾本周的成果,与周计划进行比较,产生了什么样的差距?如果进度落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做计划时有哪些方面是没有考虑到的?有什么样的对策?需作出怎样的调整?如果进度超前了,是什么措施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什么经验或启发?……
在每月结束时,可以分析本岗位的指标完成情况如何?部门的指标完成情况如何?从本岗位角度出发,怎样做可以帮助部门改善弱项指标?从部门角度出发,弱项指标可以用哪些办法去解决?在指标以外有哪些方面还有改善的空间?……
三、跟踪分析
不要着急,最后还差一步:定期对《工作日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 我的计划和实际相差得大吗?如果计划和最后实际做的事情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么就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规划能力了,你的计划对你来说完全没有意义,你还是停留在“脚踩西瓜皮”的状态。
- 我的工作合理吗?可以观察一下TO DO LIST里待办任务和进行中任务的数量,一般全部完成需要5天时间比较合适,并且在每天都有任务完成和增加的情况下,这个数字可以保持稳定。如果数量一下子爆增,说明需要分流。
- 可以做得更好吗?如果有的任务长期没有完成,可能是因为任务过于复杂,可以把它折分成若干小任务,方便追踪;也可能是因为在某个节点卡壳,需要同事或领导协助,那就向领导汇报。
我在之前的文章《“为什么”和“干什么”,你更关注哪一样?》里提出“在‘干什么’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把握好方向才是正确的开始。”
《工作日志》不要为了填而填,它只是一个工具,可以把我们所做的事情可视化,帮助我们更好的规划、执行、思考、改进,能够养成这样良好的习惯,收获的将是想像不到的奇迹。
〈END〉
(如需转载,请私信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