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被创造之初,凭借自己巧妙的设计,完备的逻辑,吸引了大批的技术极客,这期间只是“数字货币的”社会实验系统,谈不上应用价值。直到部分又懂技术又懂金融的人,发现这个东东有点意思,逐渐参与进来,进而推高了币值,直到雪球滚到被足够多的人看到。这时候,比特币充分发挥匿名、无地域限制等优势,满足了人们“交易”的需求。但是比特币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比特币网络只能记录比特币的流转,无法记录价值交换部分的“交易”信息,也就是说,区块链账本上,只有“几点几分N个比特币从A账户,转到了B账户”的信息,这个信息作为赠送,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是交易,怎么办?我是用2个比特币换了5美金?10美金?还是换了2个匹萨?还是换了1斤黄金?。。。。。。。这些都无法记录,导致了比特币作为交易“货币”只能用于毒品军火等场景,因为交易双方不敢违约。顺理成章的,区块链1.0的第一个应用,诞生了---币交所。
币交所用一个强中心化信用背书的方式,满足了市场用比特币对应法币兑换的需求。随着了解的人群扩大,币价的快速提升,比特币已经无法满足大家交易的需求了,于是很多打着“改进比特币性能”的技术创新的币,被创造出来,进入市场。从我的角度来说,其中,早期一些技术极客的初衷也是很好的,至少从加密算法,应用的角度,推进了技术的发展。但是从应用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币,并没有太大价值,他们最主要的应用,还是停留在满足交易需求的部分,从这个角度说,他们的应用价值并没创新,仅仅是因为市场足够大,接住了从比特币漫出来的大水。
再之后,资本发现了这个供需极度不平衡的市场,那么为了满足大家交易的需求,那就要发币啊,又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要发币就要发链啊,要发链要有技术创新啊,不然没借口发链啊,很遗憾,数学体系发展跟不上资本啊,几年,几十年才发篇论文,还不一定适用,还要找应用场景。。。。。算了,不做技术创新,做应用“创新”,这点还能和古典互联网行业结合起来,这下热闹了,市场上各种应用领域的币,如雨后春笋,急吼吼的杀入ICO。
回头来看,一个特点鲜明完整周期的,教科书般的体现。
小结:区块链1.0实现了数字资产流转的公开透明高可用性体系。但是由于只能记录单一资产流转,无法体现“交易”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