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关于湖北果石庄陈某人指责外迁宗亲挂靠的风波引起了不少震动,这原本是族人对族谱功能的根本性认知差异所引发的,所以本人认为有必要把本支系的信息及考证综合发布,供宗亲作出多元参考。
——陈迪宽
一、世系渊源
伯倍公为果石庄始祖思洪公十六世孙,其世系脉络如下: 思洪公(果石庄始祖)→……→任远公(十四世)→绍祖(十五世)→云祥(十六世)→茂叔(十七世)→仕先(十八世)→献胜(十九世)→伯倍(二十世)
二、伯倍公支系分衍考
伯倍公(二十世)生五子:言、训、谅、谒、话,各房支系繁衍及迁徙轨迹考述如下:
(一)长房·言公支系
言公派下敏佑自西边头迁本州军山白沙中保扬家嘴(今湖北省阳新县白沙镇)。 另,希进公迁富池半壁山;敏祥公留居老屋;
二房陈训公外迁(具体去向失考)。
(二)三房·谅公支系(核心迁黔支系)
谅公(二十一世)配张氏、李氏(湖北谱改为张氏),共生五子:思周、思义、思源、魁梧、僴。 明万历十年(1582年),谅公奉旨西迁贵州,张氏及子思周、思义、思源随迁;李氏及子魁梧、僴留居原籍。 谅公及张氏葬贵州;李氏葬湖北大王山牛角尖冯家山;谅公在湖北新坟林小林垱建衣冠墓。 魁梧公(李氏所出)生三子:希焕、希灯、希月。 希焕公生四子:乾、坤、政、观。 乾公之孙思豪公迁居四川北道保林府南江县崇清乡中六甲岳家坝(今四川巴中市南江县)。 坤公生五子:汝顺、蕃、演、云、承,其中汝承公迁居上保鄢口(今湖北阳新县境内)为始祖,余四子未详。 希焕公其余三子(政、观及希灯、希月)后裔未详。 敏政公(谅公另一支?或为误记,需核)生七子:汝位、攀桂、柱、栋、梁、材。 汝位公派下迁陕西兴安府安康县; 汝攀公派下迁陕西泥城县(疑为“宁陕县”或笔误,待考); 汝桂公派下迁居宁州(今湖北修水县或江西铜鼓县一带); 汝柱公派下迁居安康县沈桑铺; 汝栋、梁、材三公留居湾子后背屋(湖北原籍)。 敏观公生六子:汝恒、孚、容、任、特、恩。 汝孚公迁居瓦片屋为该地始祖; 汝容公派下迁云南、四川等地; 汝任公派下迁陕西兴安州(今陕西安康)、四川南江县等地; 汝恩公派下留居老屋西边头(湖北原籍)。
(三)四房·谒公支系
陈谒公派下迁大冶县陈贵镇竹子海庄(今湖北大冶市陈贵镇)。
(四)五房·话公支系
话公生四子(名缺,仅存“、仲、谋、倘”残记,或为“宗仲、宗谋、宗倘”等),其中: 宗仲公派下敏化公迁源口(具体地名待考); 敏差公迁武邑(今湖北武穴市或鄂州一带); 汝禄公迁宁州本城(今湖北阳新县或江西修水县); 汝辰公留居老屋(湖北原籍)。 宗倘公派下: 汝良公迁云南; 汝恻公迁贵州; 汝仕公留居老屋; 汝璞公留居西边头畈子。
三、后续迁徙考
清乾隆年间(18世纪中叶),因人口增殖、发展空间受限,伯倍公各支裔孙再度大规模外迁,主要方向为四川、陕西、云南及湖北本省的郧西、阳新、大冶等地,形成更广泛的分布格局。
附、考述说明
1. 本考以世系传承为经、迁徙轨迹为纬,结合墓葬、留居地等实证,梳理伯倍公支系从二十世至后续十余代的繁衍脉络。
2. 部分支派(如“敏政公七子”部分)因原始记载简略,可能存在与其他房系交叉或笔误(如“汝攀公”疑为“汝桂公”之误),需进一步考证。
3. 迁徙动因以“奉旨西迁”(万历十年贵州移民)、“人口压力驱动”(乾隆年间多向扩散)为主,符合明清时期南方宗族迁徙的典型特征。
结论:
伯倍公支系自二十世分五房后,历经明万历至清乾隆三百余年,形成以湖北为根基、辐射川陕滇鄂的庞大族群网络,其迁徙路径与定居地记载,为研究明代移民史及宗族发展史提供了重要个案。
编者按:本文由云南陈迪宽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