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的想法,比如想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或者每天跑步半小时再或者每天背100个单词,这些都是好想法,也会成为好习惯。
这就是立志啊,我们都学过清代学者彭端淑写过一篇文章《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所以,我们知道阻碍自己前进的最大障碍不是物质,而是意志。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所谓的“立志”往往仅停留在口头上,刚转身这些话就被抛在脑后了,不知道猴年马月想起来,后悔地直拍大腿,怪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呢?
是啊,我们当初为什么不去坚持做呢?因为总觉得规划一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哪能说干就干,得把前期的准备工作都做好,比如要去买跑步鞋、买单词书等等,可是谁能保证这个过程中不会被别的事情打断呢,于是计划就悄无声息的搁浅了。
有时候也会想,耽误一两天无所谓的,生活哪能自律成如此苛刻,不然生活的乐趣岂不是少了很多。毕竟,今天没干,不代表明天不去做啊,反正明天的时间还没来,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只要明天没有乱七八糟的事情,一定开始跑步、读书,早晚赶齐呗。
就像我们不能预支明天的时间一样,我们也不能预知明天将要发生的事情。于是时间和我们的想法不断地混战,最终我们还是被打败了,过了个把月,你还是没有读一页书,没有跑一次步,没有背一个单词。
想起明代诗人钱福写过一首诗叫作《明日歌》 :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我们总以为“明日”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时间源,可以源源不断地让我们挥霍,可是最后才知道寄希望于明天是自欺欺人,到最后只会落得一个两手空空的下场。
既然不能寄希望于明天,那么到底什么时候才是最合适的时机呢?各要素齐全的时候微乎其微,就算是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号称“万事俱备”,也还得等待“东风”,如果我们一直等待所谓的“最合适”的时机,那么可能最终一事无成。其实,所谓的最佳时机就是现在,我们唯一能把控的也是现在。任何的“将来时”只是许诺、希望,是画的大饼,是止渴的梅子,辽远渺茫;只有“现在时”是握在手里的踏实、真切,是可触可感的真实,是实实在在的把控,热切富足。任何事情,只要我们想去干,就要先做起来,然后不断地去尝试、修正,所谓的“最佳时机”都是边做边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