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读张晓风的散文集,其中有一篇文章写到他对现在年轻人没有锐气的阐释。
首先,提出问题: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什么先自把初生之犊的锐气给弄得没有了?
然后站在年轻人角度思考:是因为一直是好孩子吗?是因为觉得一切东西都应该准备好,布置好,而且欢迎的音乐已奏响,你才顺利的踏在夹道花香中启步吗?
为此,张晓风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唐僧的例子,他说,唐三藏之取经,岂不是"向万里无寸草处行脚"。二是盘古开天辟地之际,混沌一片,哪里有天地?天是由他的头颅顶高的,地是由他踏脚处来踩实踩平的。
举完例子,回到当下年轻人。
为什么这一代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人中最优秀的那一批,却偏偏希望像古代的新媳妇,一路由别人抬花轿抬到婆家,在婆家有一个姓氏在等他,有一个丈夫在等他,有一碗饭供他吃一一其实,天晓得,这种日子会好过吗?
张晓风继续举例。
举了一个武松的例子,他说:武松算不得英雄,算不得豪杰,只不过一介草莽武夫。这一代的人,却连这点草莽气象也没有了吗?
什么时候我们才不会听到饱学之士的无知之言道:"我没办法回国呀,我学的东西太尖端,国内没有我吃饭的地方呀!"
这一段模式和上文一样,都是先古代例子,再回到当下。写当下的时候比喻生动,描摹形象。
接着,继续举例,是假设的例子。
孙中山革命的时候,是因为有个"中华民国筹备处"成立好了,并且聘他当主任委员,他才束装回国赴任的吗?曹雪芹是因为"国家文艺基金会"委托他着手撰写一部当代最伟大的小说,才动笔写下红楼梦第一回的吗?
继续回到当下:
能不能不害怕不担忧呢?甚至是过了许多年,回头一望的时候,才猛然想起来,大叫一声说"哎呀,老天,我当时怎么能不知道害怕呢?"
最后一段最精彩,我非常喜欢,把它送给所有年轻人:
把孔子所不屑的"三思而行"的踌躇让给老年人吧!年轻不就是有莽撞往前去的勇气吗?年轻就是手里握着大把岁月的筹码,那么,在命运的赌局里作乾坤一掷的时候,虽不一定赢,气势上总该能壮阔吧!
之前看过一个演讲,题目是"年轻人应该怎么活?"前年在B站有一个很有名的演讲,一群中学生对世界的宣告,他说,我们不知道会成为怎样的人,但我们知道应该不做怎样的人。
看很多年前张晓风在这篇《林中杂想》所说的,现在读来还很有意思:
为什么只等待别人来告诉我呢?一颗恭谨聆受的心并没有"错",但那么年轻的嗓音,那么强盛的肺活量,总可以做些什么比"等待别人告诉我"更多的事吧?
少年振衣,岂不可作千里风幡看?少年瞬目,亦可壮作万古清流想。如此风华,如此岁月,为什么等在那里,为什么等人家来"告诉我"呢?
为什么不是我去"告诉人"呢?去啊!去昭告天下,悬崖上的红心杜鹃不会等人告诉它春天来了,才着手筹备开花,它自己开了花,并且用花的旗语告诉远山近岭,春天已经来了。
仲尼风尘仆仆,在陌生的渡口,向不友善的路人问津,为的是什么?为的岂不是去告诉那些不曾被告知的人吗?达摩一苇渡江,也无非圣人同样的一点初衷。
而你我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来自于知识的殿堂,为的又是什么?难道不是要得到更真切的道和理,以便去告诉后人吗?我们认真,其实也只为了让自己告诉别人的话,更诚恳更扎实而足以掷地有声。
那唱歌的人"等待别人来告诉我"并不是错误,但能"去告诉别人"岂不更好?去告诉世人,我们的眼波未枯,我们的心仍在奔驰。去告诉世人,有我在,就不准尊严被抹杀,生命被冷落,告诉他们,这世界仍是一个允许梦想,允许希望的地方。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可以栽下树苗也可以期待清荫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