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不曾想,2020年过了一个无比难忘的春节。因为新冠状病毒肺炎大肆蔓延,大部分人多了3天春节休息(有的人甚至多出了10天),而我则因工作原因,春节假期被压缩成了3天。大年初一刚过,便被紧急召回,开始没日没夜加班处理数据。当手上经过的数据越来越多,我的心情也从一开始对病毒的惊恐转为了对医护人员的敬佩,相比之下,作为后端人员虽然辛苦,却无感染风险,已是万幸。如果让我现在许下一个新年愿望,我的愿望一定是,请让这场疫情快些结束。虽然这段时间大多都是睁眼即开电脑加班,但我仍然希望以后回想起这段日子,除了对这场疫病的骇人记忆外,还能留下一些其他内容。也算是用另一种方式在这疫病的压抑气氛中保持健康心态。
一、《中国文化要义》简述
本书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洋的文化差异,对中国文化提炼出十二个特征,在此对其进一步浓缩,可认为中国文化有三大特征:一,以家庭发源;二,极看重“理性”;三,思想早熟。其中,家庭发源又是重中之重,正因为中国文化起源于家庭,中国人才将“小家”放第一,之后再一圈一圈扩大范围往外看世界。如此一来,与家庭相对立的集团生活,以及让人别信祖先信上帝的宗教,自然难以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自此,中国文化便和西洋文化分化出不同的发展道路。
而以家为第一的中国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多与自家人有关,长辈们为了“家和万事兴”开始定下诸多以和为贵的礼俗,在这样的家族礼俗熏陶下,中国人便养成了用私了解决问题的习惯,少了些对抗性和革命性。到了周孔时期,道德礼俗替代了法规的位子,中国人越发讲究起了人与人之间的学问,其思想从内心而发散至周身万物,成了“理性”。而对“理性”的看重,也让“克己”、“孝道”这些由心出发,促进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备受推崇。再随着理性的发展,诞生了一批视“安天下”为己命的士人——以至于朝代更替,却不曾带来革命级别的大乱。中国人尝到“理性”的甜头,又由于当时对物研究尚未起色,便一门心思都扑在了理性上,甚至偏激地发展出了“吃人礼教”,而置科学于不顾,这便成了思想早熟。
二、《中国文化要义》脑图
三、《中国文化要义》之我见
1、重家庭
梁先生说,中国重视家庭,这话放到现在依然是不错的。何以见得?近期的疫情中便能窥见一二。1月18日,舅妈才从武汉回到家乡,打算着1月23日大家一起跟着外婆吃团年饭。我听到这个消息时便是一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个时期让舅妈一起团圆绝非明智之举,自我隔离两周才是最佳方案。我将这个想法告知家人时,家人的态度让我只觉自己是在喊“狼来了”。
“春节怎能不团圆?”
“要是让舅舅他们不来见外婆,多伤和气。”
“多大的事,武汉那么多人才几百人感染,大惊小怪。”(当时武汉确诊人数非常少)
行吧,我是劝不动了,再劝下去,非得给我戴上“不孝”的帽子了。在长辈们眼里,天大的事,也比不上一家人开开心心聚一起过年。我唯一能做的,也就只能多买一点口罩和酒精,好说歹说,总算是劝他们出门戴上了口罩。乐乐呵呵地吃过团圆饭,边看春晚我妈边找机会对我语重心长地教育:“看吧,还是叫了他们来过年的好,不然人也没病,又不让他们过年,非得把关系闹僵不可。”这话听了,差点把我气得从沙发上滚下去。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十天前,他们因为看重家庭团聚而将病毒不当回事。十天后,他们又因为过于害怕家庭成员的不测而产生了过激防御,连送我去机场的路上看到“鄂”牌车辆都要远远甩开。对于家庭的重视,竟然让他们在这极短时间内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行为,从不屑一顾到谈鄂色变,也算一大特色。这种转变,当然少不了“乌合大众”中提到的群体智商下降和官方突然改变的宣传风向,但看看那些网上晒出的横幅:“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句句不离“家庭”这个主题,可见要引起国人重视,还得从他们最珍重的家庭入手。只是,这突然而来的转变也让我措手不及,当我家人在电话中焦虑地问我要不要去抢购护目镜和双黄连时,我又一次差点从沙发上滚下去。
在这场疫情中我还关注到中国人宗族为重的其他情况,有人在网上点名表扬了某村“硬核”防护,结果是把村口道路直接用土堆给挡住了。这样一做,村里族人是相对安全了,可是对于整个交通网的阻碍又由谁买单?重视防护没错,但是以牺牲他人利益保护“自家人”,便像了梁先生和费先生说的,只看到了“自家人”,哪管外人是否方便,显然缺失了集团生活中的公德心。
这算是糟粕文化吗?不尽然。中国人过着伦理社会,这个“自家人”要么小成一个家族,要么就大到一个“天下”,所以中国人不乏利己主义者,也有不少为天下而牺牲小我之人。中国人又极喜打交道,邻里间一旦相处得久了,可能这个“自家人”的圈子又要往外扩上一分。扩着扩着,在伦理的保护圈中,“自家人”也就越发生活安稳。西洋人又特别有公德心吗?也不尽然。天天嚷着中国耗能严重的美国,自己浪费的资源可不见少。只因这种浪费不会影响到美国自己,所以美国也就哪管其他国家是否方便了。
2、爱国主义
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爱国主义”,这个爱国主义究竟是爱什么?国,政权也。如果说爱国就是爱政权,似乎政治正确,却又有其他问题,毕竟全中国非党员人数依然不少,既吸纳入党越来越难,那么强求非党员者履行党员义务,便显得过于蛮横了些。
读了《中国文化要义》,明白文化不只是文字、图书、学校,而是涵盖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我认为爱国,便可看作爱自己的中国文化。书中大量列举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不同,是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中国文化并非落后于西洋文化,只是两者走的是不同道路。何况我们生为中国人,生来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我们不能盲目地追崇西方的文化和宗教,应该看到中国文化的理性所在。人是活的,文化同样是活的。我们的文化在发展,理智正在一点点回归,西洋又何尝不在发展,想要从中国儒学文化中一探理性之力。所以对于梁先生说的文化早衰,我并不认同。也许没有互联网,中国文化将像梁先生说的那样一直盘旋下去,但是有了现代交通和通信,文化间的互相取舍便更加容易。那些“吃人的礼教”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人们视野里消失。即使我们的中国文化发展到未来,“理智”和“理性”平分秋色,甚至像西洋文化一样“理智”胜过“理性”,我们的文化依然具备它的独特性。这就像建房子,只要地基建得不一样,地面上的房子建得再相似,这两栋房子依然不同,或许表面看不出区别,一旦有外力作用——如狂风洪水,其不同便可显露出来。中国的文化,起源于家便是不变的地基,然后才发展出伦理、道德、理性。这样的文化,饱含了韧力和同化力。连最有个性的犹太民族,也终被我们同化,可知这是一个怎样强大的文化力量。爱国,又叫爱国家。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不也正是应了国人对“家”的看重。我们爱的是国,爱的也是这绵延流传、不断自我更新的中国文化。
诚然,作者写作年代已过去久远,部分书中内容套用到现在也有些经不起考验,比如作者眼里的科学仅局限于人对物的研究,殊不知现在的科学,也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早跳脱开了数理化这一小圈。但这瑕不掩瑜,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梁先生这样的人,予文化以自信、予国家以强大,让世界看到我们自豪的理性和文化。
写在后面:
在12月底曾经定下过2020年1月-2月的各种小目标,在这里刚好检查一下完成情况:
1. 阅读两本非文学类书籍,一月一本。读书笔记必须包含脑图与500字内的简要概括(必须用自己话复述)。
完成情况:12月31日-2月3日,《中国文化要义》读完,比预期稍慢,下一本计划阅读《菊与刀》(218页),如果书籍容易读,可以尝试继续读《中国家族法原理》(556页)。
2. 1-2月锻炼消耗的热量超过3750千卡(按一周训练三次,每次需消耗150千卡热量)。
完成情况:1月通过锻炼共消耗热量1452千卡,比计划少22%,且运动时间多为晚上10点之后,建议2月适当调整运动时间,加大单次运动的运动量,合理规划工作生活与锻炼。
3. 1-2月英语学习,学习时间大于55天。
完成情况:1月共进行英语学习29天,比原定计划超额完成5%,请继续保持。